愛伊米

《道德經》第二章:萬物相對論

《道德經》第二章:萬物相對論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聞(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成為美,醜的觀念就因此產生;

都知道了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沒有有,就沒有無,有無是相待而生的;

沒有難,就沒有易,難易是相待而成的;

沒有長,就沒有短,長短是相待而顯的;

沒有高,就沒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傾倚的;

沒有音,就沒有聲,音聲是相待而產生和諧的;

沒有前,就沒有後,前後是相待而形成順序的;

因此聖人順應自然,崇尚無為,實行不言的教誨,

任萬物自然生長,而因應無為,不加干預;

生長萬物,並不據為己有;

作育萬物,並不自恃其能;

成就萬物,並不自居其功;

正是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反而永遠不會泯滅。

《道德經》第二章:萬物相對論

我的理解:

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大小,長短,美醜,善惡等等,沒有對立面的存在,就不能體現出它的本源。

所以在生活中,也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每一件事,就如同塞翁失馬,鄰居本以為他是失去了家裡唯一的一匹馬,是件壞事,結果那匹馬帶回來了一群野馬,失馬也變成了好事。鄰居以為有了一群馬是一件好事,結果兒子因為馴馬摔斷了腿,有馬又變成了一件壞事。鄰居以後摔斷了腿總是件壞事了吧,結果兒子因為斷腿避開了兵役,又變成了一件好事。

在此係列事件發生時,塞翁一直都是人間清醒,別人以為的好他不認同,別人以為的壞他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知道,事情都是相對的,好與壞的區別在於和什麼事情比較。

我一直都認同一句不道德但是十分在理的話,“透過比較得來的幸福,才是實實在在摸得著看得見的幸福。”

當你覺得自己生活貧困時,看看那些路邊乞討有了這頓飽沒有下頓的乞丐;當你覺得自己的腿粗穿裙子不漂亮時,看看那些沒有雙腿只能坐輪椅的人;當你覺得孩子不聽話氣得不行時,想想那些因為無法生育到處去福利院尋找孩子的人……

這樣的對比還有許多許多,所以當一件壞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思考,這件事就一定是壞事嗎?或許,會發生什麼轉機呢?當一件好事發生時,冷靜一下,考慮會出現的變故,防範於未然。

所以,以無為而應萬物,不起美惡之想,不生有無只見,不有長短之爭,不以道德自居自有,方才是為人處世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