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服裝設計這件事,可能在很多人的腦海裡,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然而從古至今服裝樣式的演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現有服裝樣板中,從一個紐扣顏色的改變,到領角的角度微調,這都算是服裝設計。而真正具備時代意義的作品,正是那些不限於微調、大跨度更新且又能真正被普遍認可的樣板,這樣的案例真的不算多。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大跨度是需要契機的,就像武器的創新一樣,戰爭就是這眾多

契機

之一,而且是最明顯的一個。下面咱們聊幾款服裝樣式,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們均來自於兩次世界大戰,你在市面上看到的無數相關款式,無非都是“微調品”而已。

牛角扣大衣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最初,這種大衣的雛形只是源於1887年一個英國裁縫對當時已有短款大衣紐扣的一個創新,牛角形紐扣大膽但稍顯突兀,因此當時並未流行起來。而當一戰降臨,冬天的英國皇家海軍士兵不僅要身著大衣防風,還需戴著手套執行各種任務,而具備保暖作用的手套有一定厚度,開、系普通小圓紐扣不方便,碩大的牛角扣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釦子不僅方面操作,還由於其形狀實現了大衣不易因大幅度動作而誤開的麻煩。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當時牛角扣大衣先在海軍中流行,然後擴充套件到陸軍,但還沒在民間成為時尚。直到二戰時期的北非戰場,“沙漠之鼠”蒙哥馬利經常穿來抵禦風沙,才變得廣為人知。戰後一對極具商業頭腦的英國夫妻,果斷斥巨資買下了因戰爭結束而不再備用的牛角扣大衣庫存餘量,轉手直接放到市場上銷售,沒想到這款兼具實用性與人們對於打完勝仗的紀念情愫的大衣瞬間售罄。此後,隨著那對夫婦建廠大批次製衣和改進,牛角扣大衣在民間變得越來越流行。

派克大衣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遙遠的北極圈內生活著的因紐特人,在長期跟苦寒作鬥爭的過程中,發明了一種用海豹皮製作的大衣,最大的特點是在領口、袖口和下襬位置都加上一圈兒毛,

以便起

到“封口”的禦寒作用。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到了二戰時期,美國空軍因為前期參戰任務基本集中在北海和挪威海岸線附近,開始把改良軍裝的禦寒效能提上日程。正是受到因紐特人的啟發,首先把原本

棉料

的大衣改成了緻密度更高的尼龍材料,以便更加接近海豹皮的御風和防水效果;然後加襯裡、塞棉花,進一步提高保暖性;最後也在領口帽簷加上了一圈毛。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戰後,美國空軍又對這種派克大衣進行過一次改進,關鍵點就是領口和帽簷的連線處變成了“直線”,能夠讓拉鍊一直拉到士兵眼睛位置,進一步提高了其禦寒功能。後來派克大衣並沒有遇到像前面提到的那樣一對“推波助瀾”的英國夫婦,而是遇到了“一群”,戰後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風衣

世界大戰“帶來”的三款經典大衣,風衣、派克、牛角扣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電影裡太多,接受度太廣。最初只是因為英國人約翰艾茉莉發明了防水羊毛,最早的防水大衣出現。但這種只能在貴族階層流行起來的情況,後來隨著英國人伯伯利亞發明出工業材料的廉價替代品而改變。再往後被英國陸軍看中引入,在一戰著名的戰壕戰中發揮了它的防水防潮作用。戰後隨著多餘風衣的免費分發,英國民間開始迅速流行起來,特別是當奧黛麗赫本主演的著名影片《蒂凡尼的早餐》上映後,既實用又美觀的風衣一時間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