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引導語:提到清朝的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人的名字應該算得上是大家心目中的前三甲。而在這三人裡面,最風流而又有才華的,當屬乾隆了。據傳乾隆尤其愛好作詩,一生居然寫下了五萬多首詩。除了寫詩以外,他還讓人編撰了《四庫全書》,從各個方面詳加闡述了當時的各行各業發展水平。這《四庫全書》作為封建王朝最大型叢書,編撰起來可謂是費心費力費時,那麼乾隆又為何要在這個上面投入這麼多的心血呢,他這麼做有對我國的文化史上有何影響呢?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有人說這是乾隆承擔起了作為封建王朝最後盛世君王的責任,這是歷史的選擇。的確,清朝建國這麼久了,國內外也都算安定,思想文化工作的確也是時候做了,所以乾隆開始在這上面下功夫了。但是我們要始終記得一點,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有著嚴格思想控制的背景下的清朝,乾隆不可能說就是為了保留和弘揚華夏文化精髓來做這件事。本身清朝的統治階層就是滿族,不可能說整天為漢人文化搖旗吶喊。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從《四庫全書》的八億字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實際上保留了清代以前所創造的大量的歷史文獻,很多的古籍如果沒有《四庫全書》的話甚至都不能流傳到今天。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其實整個修訂編制《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乾隆等人就存了一些心思:收上來的凡是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拿去銷燬。凡是不利於滿族的字眼,刪除改動。與此同時,包括湯斌在類的一些文人的吹鼓應當服從大清統治的書籍被極力地宣傳,同時加入了大量的頌揚清朝諸位皇帝文治武功的文獻。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歷史上但凡是有點能力的君王,要麼是鐵腕手段,要麼是懷柔政策。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對民心和思想上面的控制,不管是統一文字的秦始皇,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還是廣修佛堂的孝文帝,再到明朝的廠衛,最後再是清朝的文字獄,都是這個目的。所以說乾隆這麼做絕對是自己的利己思想佔了大頭的。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首先就是對自己的地位的鞏固。清朝早已經確定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統治地位,這時候乾隆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愛新覺羅氏”的名號打上正統而有依據的標籤,也就是“清朝憑什麼能掌管天下”,以及“為什麼要服從大清皇帝的統治”。因為自古以來統治者的上位講究身份,清朝君權的由來的正大光明和有理有據。在《四庫全書》中,乾隆特地吩咐著重描寫本朝列祖列宗的事蹟,並且用了大量的筆墨掩蓋了不利自己等人的事件與輿論。在《四庫全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的聲音遠遠高過了那幾句輕描淡寫的批評。

最後就是愚民了。將漢人收藏的很多書籍收集起來,很多開明的、貶低蠻夷的以及反清的等思想書籍大部分都在這次編撰過程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來的很多殘缺不全的書籍還被進行了很多的改動,很多平民百姓都被清朝統治者所洗腦,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清朝後來還能苟延殘喘這麼多年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風流才子皇帝乾隆,花十三年編書,究竟是何緣故?

總結:乾隆皇帝絕不會像當代很多人想的那樣簡單,凡是做的了統治者且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人,勢必會有他們自己的思維和行事方式,而作為當代的我們可能並不瞭解也不可能去知道乾隆所有的想法,他主持編寫甚至也可能只是臨時起興,我們又不是古人,誰又能說得清楚古代時候帝王們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