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974年前,時任滁州太守的歐陽修寫下了平生得意之作《醉翁亭記》。全文除去標點共有402個字,38歲的歐陽文忠公寫得洋洋灑灑,也讓後世的我們讀得是酣暢淋漓。公元1091年,在歐陽修已去世19年後,蘇軾以楷書之,並刻成碑文,這就是堪稱兩宋碑文之最的醉翁亭記碑。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事實上,出於對恩師的敬意,蘇軾不但為此文刻過碑,還曾填過詞。當年古琴高手沈遵在讀完《醉翁亭記》後頗有感觸,譜出了一首妙曲,曲名《醉翁操》。此曲一問世就受到了宋人的追捧,而後歐陽修便應沈遵的要求,為這首曲填了首詞,名為《醉翁吟》。此後這一曲一詞,就在坊間被爭相傳唱。

30多年後,北宋著名的琴曲家崔閒登門拜訪蘇軾,懇求蘇軾出手再為《醉翁操》曲填詞,他認為歐陽修當時的詞與曲調有些出入,並不是最佳之作。蘇軾感懷已逝恩師,於是邊聽他彈邊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後來眾人將這首詞與曲子合唱,發現竟能完美融合,於是這珠聯璧合的曲與詞便一起流傳至今。讓我們來讀一讀蘇軾這首詞: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醉翁操》

北宋。蘇軾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詞的開篇就夠驚豔。詞人用“琅然”、“清圓”來形容此曲的清亮高遠。琅然是水流響徹之意,這是聽覺;而清圓是用比喻將曲子有形化,這是虛寫的視覺。是誰在彈著這樣的妙曲,詞人發問。空山無言,只有醉翁歐陽修知道這是從天而降的琴音。

接下來蘇軾從曲子彈出後的效果來細寫曲之美。明月夜,此曲一起,清風就將它吹遍四方,露珠聽了也娟娟而笑,揹著筐簍的路人紛紛駐足,唸叨著:“只有有心人才能彈出這這樣的美曲”。在這上片中蘇軾先正面描寫琴曲之清圓,而後又借路人之口來感嘆,寫得清麗婉轉。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詞的下片是對恩師的追憶。醉翁一去不回,長嘯于山谷中,留給世人是朝吟夜怨的懷念。詞人用“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來抒寫自己的思念,青山禿了還能再變青,水也有回川之時,但恩師一走便化為飛仙不再回來,他只有彈起這《醉翁操》寄託思懷。

琴師讀完《醉翁亭記》譜出妙曲,蘇軾親自填詞,珠聯璧合流傳至今

蘇軾這首詞是聽著曲子即興而作,但卻不失為一首妙作。全詞從曲及人,聽著琴曲的蘇軾為琴曲所陶醉,更為恩師的離去而傷情,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讓全詞婉轉動人。黃庭堅對這首詞的評價是:“落筆超超鐵絕塵”,此言確實不虛。這首《醉翁操》詞配上《醉翁吟》曲來聽,會更有感覺,大家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