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約有

80%

的媽媽在順產的時候都接受了“側切”。

對於女性來說,生孩子可是用命在搏,即使在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意外會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相對比剖腹產,很多媽媽都不願意在自己身上捱上一刀,所以都寧願選擇順產,但令很多順產媽媽感到鬱悶的是,即便是順產,自己最終還是逃不過

“挨刀子”的命運。

本以為順產能避免

“挨刀”,沒想到反而更遭罪

護芽媽媽有個姐妹,在

生頭胎的時候不會用力

,等到宮口全開的時候,也沒有生下來,將近兩個小時過去了,寶寶連頭還沒有出來。朋友這個時候也沒有力氣了,看著產婦實在生不出力,醫生也決定要實行側切來助產。

這一側切,切口都要開到肛門了

,而產後更是遭罪,產後的第一天,晚上疼得幾乎是無法入睡;第二天還是覺得疼,第三天上廁所時,縫好的傷口一用力就給裂開了,坐起來餵奶的時候更是痛不欲生。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這一些罪遭下來,簡直要比剖腹產還難受,後來才知道,因為寶寶的雙頂徑太大,

醫生為了方便助產,已經不是側切,而是“直切”了。

聽說過

“側切”,那你聽說過“直切”嗎?

生活中,為了方便生產,醫生往往會

採用側切的方式,那麼聽過側切,你聽過“直切”嗎?

直切和側切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切口的方向不同,常見的側切刀口會會和產道有一定的弧度,而直切就會從產道方面直線切開。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雖然看上起二者只是切口方向不同,但實際上,兩種方式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在國內,側切率是要遠遠高於直切率的,但在國外,90%的順產採用的都是直切。

1)直切對技術要求更高

順直切下來的刀口會更靠近肛門的位置,一旦刀口延伸,那麼就可能會有風險,所以說直切會對醫生的操作手法有更高的要求。

而側切不會傷害到周圍的重要部位,自然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沒有那麼高。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2)直切疼痛感更小

直切下來是順著肌肉的紋路來進行,一般出血量和疼痛感不會那麼明顯

;而側切則是將肌肉的紋路橫著斬斷,因此出血量和疼痛感自然更加明顯。

3)直切恢復起來更快

相對來說,直切沒有切開肌肉,而側切切開的肌肉和脂肪較多,所以前者更容易恢復。

4)直切的危險係數更高

雖然在順產的過程中切開口子,但仍然會出現撕裂,

一旦撕裂程度過大,那麼就會直接連帶周圍的重要組織,像肛門,損傷程度直接翻倍,甚至還會損傷到神經組織,嚴重影響以後的生活。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而側切就很好地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直切的優點那麼多,但國內醫生仍然會採取側切的原因了。

既不想經歷側切也不想被直切,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

“免挨一刀”呢?

雖然在側切和直切上我們要聽從醫生的安排,但如果自己的條件做好,那麼在醫生的評估裡,我們也會為自己爭取到避免側切的籌碼。

按摩產道:

國外的一些媽媽在妊娠32周左右,每天都會進行對產道的按摩,這樣會放鬆區域性肌肉,避免在生產的過程中過於緊繃而出現撕裂。

凱格爾運動

:這項運動其實從孕期就可以開始,經常做做,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撕裂,還能減少產後漏尿。

學會用力

:在生產過程中,最好運用

拉梅茲呼吸法

,避免因用力過猛導致的撕裂或者側切程度更嚴重。

提前和醫生溝通

:當然,事先和醫生溝通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不想被側切,最好提前和醫生說明,但分娩過程中會遇到什麼事情誰也說不準,所以究竟

“切不切”,最終還是要聽醫生的。

側切和直切“同為一刀,實有不同”,看完區別,明白醫生的選擇了

護芽媽媽想說:

當然在生產的過程中,並非是每個孕媽都會遇到側切和撕裂的問題,如果能順利生出寶寶,分娩時保護得當,那麼也是可以完好無損的,所以孕媽也不必有過多的心理負擔,一切聽從醫生的安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