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卻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的食物嗎

豆汁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卻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的食物嗎

雖說那股豆汁兒特有的酸臭兒味是發酵來的,可別小看這酸臭味,缺了它豆汁兒可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了。就像廣西柳州的風味小吃螺螄粉也有那股特有的臭味,我們去吃螺螄粉,進店前都是先聞一聞就沒有這股味的,如果沒有這股味,咱還真不樂意進去。

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卻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的食物嗎

可是呢您別看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但要是外地人(新時代北京人)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非得捏著鼻子喝進去不可。要不怎麼能說是咱老北京特有的呢,它的這種排他性就註定了無法推廣,只能小眾的流傳於老北京城。

瑪麗 道格拉斯這麼說的:“飲食行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飲食行為是一種社會行為。飲食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是人們用來進行交流、溝通和表達思想觀念的媒介物。北京人喝豆汁兒就強烈的表達了這一點。喝豆汁兒這一行為已經被北京人賦予了身份標識的意義。您能喝得下豆汁兒,而且還愛喝這東西就說明您是個北京人兒。因為外地人很難接受這東西,有股子酸臭味兒嘛。

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卻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的食物嗎

也正因為喝豆汁兒的這一社會行為本身的意義,才得以讓我們北京人在觀察到喝豆汁兒人越來越少,能喝到豆汁兒的地兒越來越少的這一現象時,更加強烈的感受到老北京飲食習俗的日漸消逝。

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卻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的食物嗎

當然了還有一點原因,這點尤為重要,就是行為習慣。哈耶克認為行為習慣是介於本能與理性之間的第三種力量。老北京人喝豆汁兒除了上述的從解構主義角度分析的原因之外就是因為北京人從小就喝這玩意兒,喝豆汁兒已經固化成為了一種行為模式。所謂習慣成自然,不管是喝豆汁兒還是其他什麼東西,如果你從小就這麼做,而且身邊有一群人和你一樣進行這種行為,那麼長大後想要改變其實是很難的,而且由於這一行為已經固化在你的思維圖式當中,你也會接受這東西(即使是外人看來難以接受的喝難以下嚥的豆汁兒),甚至為這種接受行為找藉口(認為有酸臭味的豆汁兒好喝),老北京最愛“豆汁焦圈”外地人受不了。你們那有這樣自己人喜歡外人受不了的食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