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點選

藍字 ↑【恩施釋出】

關注我-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果農喜豐收

他們說要感謝這位恩施人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誰

30年,他從一名普通林業技術員成長為建始縣農業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始終堅守在“三農”一線;

30年,他初心如磐,熱心服務果農,造福一方百姓,被親切地稱為果農心中的移動“110”;

30年,他潛心研究,領軍共建武陵山特色園藝作物良種繁育中心,深度參與的《柿產業關鍵技術創新與運用》榮膺湖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他,就是建始縣林業技術推廣站助理林業工程師、“武陵山特色園藝作物良種繁育中心建設”專案技術負責人李登朝。

潛心研究

榮膺湖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快一點,今天還要去10多戶農家看看。

”李登朝心急火燎地催促妻子趕緊出發。

一路上,小車走走停停,李登朝不時下車,從公路上跳進果園裡,檢視果樹的生長情況,就果樹的疑難雜症為果農釋疑解惑,方圓百里的果農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李老師”。

1991年夏,李登朝從華中農業大學林學專業畢業,分配到建始縣林科所工作。30年來,他紮根田間,與果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專心研究優良果樹繁育,2017年李登朝主動申請辭去領導職務和公務員身份,到建始縣林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擔任華中農業大學與建始縣人民政府共建的武陵山特色園藝作物良種繁育中心建設專案技術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基地累計培育和引進各類園藝作物品種種質資源100餘份,建立以果樹為主的高水平試驗示範基地100畝。

這是蘇脆一號,這是秋月梨,那片是六月雪梨……

走進基地,李登朝向記者一一介紹繁育的優良果樹,滿臉自豪。“自從建起了這個基地,100多個試驗品種就跟他的孩子一樣,每到發育關鍵期,他都會上鬧鐘半夜起床檢視種子發育情況。”妻子劉亞寧嗔怪李登朝把基地當成了家。

目前,基地已成為全縣科普示範基地,有力地促進了建始縣乃至周邊地區水果特色產業發展。

李登朝參與華中農業《柿產業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課題組科研專案,主持在牛角水村建立甜柿試驗示範基地,一干就是六年,並在建始縣紅巖寺、業州、長梁等鄉鎮展開培訓、推廣,建立核心示範種植區1000畝,輻射面積1萬畝,累計培訓農戶2000人次,提高坐果率39%,施肥、修剪等技術環節年均減少用工30個/畝,畝均增收300元。因其突出示範帶動作用,該專案榮獲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要不是李老師,我們家現在只怕要吃低保。”

紅巖寺鎮黃木埡村二組村民李彩英在李登朝的指導幫助下,貸款流轉20畝土地,採用輕型簡化栽培技術種植甜柿,2020年開始豐產,當年銷售收入15萬元,預計今年銷售額可達20萬元。

躬耕

不輟

為果農種下“致富樹”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業州鎮牛角水村村民胡魁媛十分感激“李老師”。2012年,胡魁媛在李登朝的指導下,將農田全部改種葡萄,現已發展成村裡的葡萄種植示範戶,年產值8萬元左右。

“在李老師的技術指導下,我們村很多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的願望。”

胡魁媛說。

據不完全統計,李登朝先後試種30多個品種的果樹。近10年來,在全縣示範推廣甜柿標準化栽培技術1萬畝,推廣葡萄避雨栽培技術2000畝,推廣獼猴桃、桃、李、梨等水果栽培技術近2萬畝。

李登朝說↓↓

”既然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信任我,我就要把畢生所學用到極致,造福更多群眾。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

一個葡萄品種適不適合引種、怎麼種,從開始考察論證、到試種、再到得出初步結論,至少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

剛開始,村民並不買賬。“種葡萄聽著雖好,可工序多、難伺候,我們祖祖輩輩種水稻,憑什麼你說種得好就種得好?”有村民提出質疑。

“農戶不喜歡聽大道理,要的是眼見為實。否則,說破天,他們也不相信。”

李登朝說,為了讓村民相信自己的試驗成果,2012年,他在城郊的住宅邊建起了葡萄品種園。每個品種他都自己先試種,技術成熟了、產量穩定了,就免費請農戶來品嚐,讓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

業州鎮牛角水村村民是第一批願意嘗試的人。儘管當時單價不菲,但數百斤紅提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村民劉堅說:

“種葡萄,每畝地賺的是水稻的好多倍,早知道收益這麼好,應該聽李老師的,多種點。”

一個帶兩個,兩個帶四個……如今,牛角水村的葡萄園已發展到上百畝。

腳下粘泥

服務果農初心不改

這個“110”你撥打過嗎?

推廣果樹種植,李登朝既是科技特派員,又是政策宣傳員。

走村串戶,李登朝有

“三件寶”

——

膠靴

乾糧

工具包

。他說,膠靴一穿,田間地頭、泥濘小道任意走;乾糧一包,吃飯應酬省掉了;工具包最重要,帶著剪刀和資料,隨時隨地都能指導。

常年下鄉,李登朝經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腳泥。天色晚了,就在農戶家過個夜,第二天接著幹。長期在田間地頭,他很熟悉果農的情況。哪家有多少畝果樹,是什麼品種,需要哪些技術支援,他了如指掌。

下地指導,李登朝有妙招。碰到種植戶不在現場,果園管理有不到位的地方,他就用防水記號筆,把技術要點寫在薄膜條上,留下聯絡電話,系在果樹枝頭上。

施用化肥過量,趕快用水沖洗減輕肥害

”“

葡萄葉被金龜子吃了,天一黑就打速效殺蟲劑

”“

有黑痘病了,趕緊打杜邦福星

”……看到記號筆寫下的提示,果農就知道李老師來看過。

果農說,李老師的課堂在田頭,講稿在枝頭。他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在果農心中,李老師就是移動的“110”,就是水果種植的“全科醫生”,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力所能及,他都會傾盡全力。

30年初心如磐,30年築夢前行,這一切均源於熱愛。

李登朝說:

“我這輩子就喜歡下鄉進村,和農民一起摸摸果樹,玩玩泥巴。能幫助農民做點事,很知足!”

多年的風吹日曬和奔波,李登朝的臉上寫滿了做人的真誠和做事的從容,他心無旁騖地從事著這份自己喜愛的工作,腳踩堅實的泥土,科研成果遍佈土苗山寨。

全媒體記者楊夢蝶 通訊員

劉一帆 楊露

編輯|譚瓊輝

稽核|張曉玲

簽發|覃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