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紅團、千層糕、番薯起、卷丁、印糕、粽子、金粿……四時節慶,各有不同,這些傳統的小吃因時間刻度而誕生,極具儀式感。在年節時候吃到這些小吃,不僅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獲得了精神的愉悅,是一種包含民意與民情的文化的昇華。

紅 團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紅團,莆仙地區代表性傳統節慶小吃,色澤鮮紅,形圓味甜,取名有“團團圓圓,紅紅火火”之意。在莆田,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著做紅團,從臘月二十七開始,年味就漸漸濃郁起來。將包好的紅糯米糰放進印著“福”、“祿”、“壽”、“喜”“財”等字樣的模具裡,倒扣一拍,一個喜慶的紅團就誕生了。再用雞葉鋪底後放進蒸籠中,剩下的就是等待時間將它慢慢蒸熟。

記得小時候吃紅團就像是在拆盲盒,因為裡面分別裹著綠豆和糯米兩種餡。咬開軟糯糯的外皮,一層熱氣隨之冒出,跟隨著空氣裡漂浮著的喜悅,升騰旋轉。舌尖最先觸碰到內餡,下一秒,一股甜蜜就在嘴裡化開,綠豆被蒸得出了沙,綿密溫潤;糯米晶瑩剔透,香甜不粘牙,無論是吃到哪種口味的紅團,都是把一年的鴻運吃進肚子裡了。

千層糕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千層糕是莆田仙遊縣最具特色的傳統糕點,常出現在重陽佳節期間,因食之甜軟不粘牙,即為敬老佳品。取名千層糕,顧名思義,是因出爐後的糕體被切成菱形,層次豐富清晰,看上去就像遠山的層層梯田而得名。

它的製作過程工序簡約而不簡單,以高筋麵粉、紅棗、肥肉、冬瓜條、黑芝麻、雞蛋為原料。先將麵粉、雞蛋、酵母粉等按比例充分攪拌好後,擀成薄片,再一層層地加入紅棗、冬瓜條、肥肉等餡料。加肥肉的作用是為了讓千層糕的口感更加潤滑、提鮮。製作千層糕的關鍵就在於擀皮這一步,皮要擀平,每一層的厚度要擀得一樣厚,這就需要不斷地反覆操作,直到成型。最後撒上黑芝麻,進行發酵,再放入蒸箱裡,細火慢蒸約20分鐘即可出爐。

出爐後的千層糕糕體非常鬆軟,每一層都有滿滿的餡兒,色彩豐富,顏值極高。一口下去,非常濃郁的紅棗味首先侵襲口腔,夾雜在每一層中間薄薄的冬瓜條甜度適中,沒有甜膩感,其中的肥肉也是肥而不膩,讓整個糕體散發著一股肉香味兒。

番薯起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番薯起是莆田地區逢年過節、建房喬遷、結婚賀壽等喜慶節日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糕點類食品,備受人們喜愛。主要原料為沿海盛產的地瓜。“起”是莆田方言,有發達、興旺之意。“番薯起”的特點是地瓜味濃,軟香可口,是經濟的農家美食,更蘊含民俗文化和濃濃鄉愁。

先把新鮮番薯淘選、削皮、洗淨、切塊、蒸熟後,剁成薯泥,放入盆內,加入酵面,發醇後再以適量的白糖及鹼攪拌均勻,然後細心地列印、下蒸籠蒸炊成熟。蒸熟後即可食用,嚼勁十足,唇齒留香,甘甜回味無窮。既可充飢,又方便消化,很受群眾喜愛。

卷丁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大年三十前夕,莆田地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辭年儀式,辭年用的祭品十分豐富,“五果”、“六齋”、“十味”等等擺滿供桌,燭火高燒,香菸繚繞。其中有一種神秘的貢品名叫卷丁,形似春捲,顏色金黃,寓意吉祥。

別看卷丁特別,用料卻十分簡單,只有糯米、豆皮和白砂糖。將糯米提前泡一晚上,第二天上鍋蒸熟後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豆皮展開對摺,修剪成一片一片的長方條狀,放一旁備用,一張皮可以剪成4-5張。剪好的豆皮平鋪在桌上,舀一些糯米放在豆皮上,用勺子壓平後,用豆皮把糯米包進去,兩邊捏成長條形卷緊,最後放在鍋裡將豆皮底部貼一下,一個卷丁就完成了。等到大人們辭年“拜拜”完後,油煎一下或者直接蒸熟即可食用了。軟糯鹹香,甜味兒發酵,老少皆宜,吃完一個,甜蜜一整年。

印糕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在莆田,每到中元節和元宵節,家家戶戶的祭祀桌上都有印糕的身影。最初是以薄荷鋪於蒸籠中蒸制而成的一種韌性強的多層米糕,其做法據傳始於明代,今已不太用薄荷葉。

製作印糕的主要材料是珍珠米和白糖,首先要把沖洗乾淨的珍珠米磨成粉,加上白糖一同拌勻,隨後用竹篩濾除去顆粒物後倒入木製模具,中間可加入碾碎的花生和白糖做成餡,直至米粉塞滿各個凹槽,最後將其反扣在鋪著白布的蒸盤上,用木棍輕輕敲打模具,將定型的米塊從凹槽中彈出,隨後放進鍋中隔水蒸煮即可。

出籠的印糕色澤雪白、散發著清香,還有樹葉、公雞,荔枝等各種造型活靈活現。糕印上的字一般有吉星高照、福祿壽喜、招財進寶等字樣,還有各種寓意著吉祥的圖案。 輕咬下一口,在唇齒間一抿就化,滿口香甜。小時候吃著覺得太乾,還會把印糕放進開水裡,泡成甜甜的“米糊”。

粽子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日,初六嘴觖觖……”莆田的端午節又稱“五日節”,從農曆五月初一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時間之長,內容豐富。而粽子,這一端午節慶不可或缺的主角食品。

傳統的甜粽子只用糯米、紅棗、蜜棗,赤豆等做餡兒,而鹹粽子則是包入了五花肉、香菇、鹹蛋黃等。記憶中,家裡的粽子是含著蜜棗的甜味的。在市場上買來一捆一捆的粽葉,碧綠新鮮,糯米、紅棗洗淨備用,一切搜備好後三姑六姨就圍坐在一起開始包粽子。大人們一邊聊天,一邊把粽葉彎成一個尖角,然後在底部墊一顆棗子,填滿米,再塞進去兩顆棗子包好,一隻手拿著粽子,用嘴咬著繩子的一頭,另一隻手拿著繩子的另一頭飛快地繞幾圈,捆好。沒多久,桌上就堆滿了山一樣的小粽子。

小孩兒最期待的就是粽子出鍋的那一刻,迫不及待拆開它的粽葉,也不怕燙。熟透的糯米黏蜜會拉絲,晶瑩剔透,散發著粽葉香與米香。咬上一口,滿嘴蜜棗紅豆的甜蜜滋味,自然而來的微笑爬上嘴角,簡單的幸福平凡升騰,這是端午特別的饋贈。

金粿

莆田節慶裡的鄉味佳餚

“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在莆田,百姓們將中元節俗稱為“七月半”。這一天,菜市場上總會出現一種金燦燦,糯嘰嘰的食品,這就是莆仙地區特有的中元節貢品——金粿。每年農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會做金粿來祭祀先祖,祈求家人平安,這是莆田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金粿就是用糯米磨漿加適量“金水”蒸成的粿。這裡的“金水”實際上是用幹稻草、幹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後形成含鹼的水。因為蒸出來的粿,色澤金黃,故稱為“金粿”。蒸好的金粿質嫩軟粘,不宜用刀直接切,使用車線割開,割下的金粿片片整齊,也不會粘黏在刀上。

食用金粿的方式有很多,根據個人喜好自行選擇。可蒸熟後晾至溫熱後直接吃,可以品嚐到糯米與鹼水獨特的香氣,也可冷卻後用油煎至表皮酥脆,微微帶著焦焦的感覺,蘸上白糖或者蜂蜜一起,甜甜蜜蜜,軟糯Q彈,豐富的口感帶來舌尖上愉悅,可以說是老人小孩都愛的美味。

古老的時序,傳統和灶間趣味

讓人們生活得安然而又踏實

那些保留著歲月,又出自手工的美味

是親情,是分享,也是歸屬

它們是人們在年歲時節中細細注入的心情

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

是各家各戶灶臺的煙火味道

莆田僑鄉時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編輯:吳芹芹

編審: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