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鄉土散文:奶奶的手擀麵

鄉土散文:奶奶的手擀麵

走南闖北,我吃過很多種麵條,各種滷味的麵條常常讓我一飽口福。每次自己做麵條總會想起奶奶的手擀麵。

小時候家裡窮,每每有親戚來家,吃一碗奶奶做的手擀麵就已經是上等的佳餚了。在我的記憶裡,奶奶只有一隻眼睛,聽媽媽說是奶奶小的時候幹活扎傷的,那個年代無錢醫治就成了當年的模樣。在我的記憶裡奶奶長得模樣周正,胖胖的身材,白皙的面板,直到八十多歲卻沒有一根白髮,村裡人都叫她“胖胖”。 奶奶是村裡有名的巧手,會做各種吃的,在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每個食物經過奶奶的巧手總會變化成一頓美食。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河北農村做飯都是燒柴的大鍋,鍋的下面是用土磚壘成的土灶,旁邊有個風箱,手一拉,風箱的風把灶中的柴火點燃,做飯,炒菜都在這樣一個鍋裡。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只有鍋沿高,奶奶做飯的時候我就在旁邊拿個小板凳站在上面看著。

奶奶經常給我們做手擀麵,尤其是夏天,每當夕陽西沉,快收工的時候,奶奶就開始擀麵了。面是自己家小麥磨的麵粉,西紅柿是自己菜園種的,至於雞蛋也是奶奶養的老母雞產下的。這才是真正的農家飯。奶奶用一個叫聖子的容器盛一大聖子麵粉,放在一個帶花的搪瓷盆裡,那個搪瓷盆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盆口還用一個鐵釘拘著。然後盆中加水,攪和幾遍奶奶就開始發力的和麵,奶奶經常跟我說,擀麵條的面要硬一點,蒸饅頭的面要軟一點。一邊說著,一邊用力揉好。面光,盆光,手光。到現在我還一直記著奶奶說過的話。所以只要和麵我都會弄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

鄉土散文:奶奶的手擀麵

面和好了,奶奶總要拿一塊粘布蓋上醒半小時。然後開始擀麵。一塊大概有一米長,一點五尺寬的案板是我們家的傳家寶,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都捨不得扔掉,案板的另一面是切菜剁餡的,都已經凹進去一片。奶奶就在比較平整的一面把醒好的麵攤開,一根長長的擀麵杖在麵皮中上下飛舞,一推,一收,一抖,一撂,面片在奶奶的擺弄下漸漸變圓,變大。我常常看得眼花繚亂,現在想來奶奶的手藝可不是一日之功。難怪鄰居的嬸嬸們都誇奶奶是村裡的做飯好手。熟能生巧,奶奶的一個“巧”又凝聚了多麼勤勞的道理。這是我上學之後對奶奶最好的誇讚。大概有一刻鐘的時間,面片做好了,纏在擀麵杖上平平的,撒上玉米麵的補面,摸上去白麵中有種粗粗的感覺,順著擀麵杖用刀長長的一劃,麵皮就散落在案板上,整整齊齊。左手按住面,右手拿刀,在面上一搓一搓的切開,不一會兒一條條長長的麵條就切好了,然後,右手抓起麵條上下抖動,左手握住麵條順著方向來回攥著,麵條呈現出圓圓的條形,抖下的金黃的玉米補面散落在案板上,不時的沾一沾,再抖,直到麵條成型。對於這種操作,我經常呆呆的看著,小手時不時地總想摸上一摸,每當那時 奶奶總會瞪著眼睛說,不能拽,斷了它就不好吃了。我聽話地在旁邊看著,不敢亂動。很多年過去了,奶奶擀麵的情景我依然記憶猶新。

面擀好了,等著一家子回來吃飯,奶奶把灶子點燃,我坐在一個叫做蒲墩的上面學著奶奶的樣子盤腳臥腿拉著風箱,火苗在灶子裡呼呼燃燒,鍋中的水不一會就燒開了。奶奶開始下面 ,一個滾的片兒,倆滾的面兒,仨滾的餃子不用看,奶奶一面攪動著鍋中的麵條,一面唸叨著。長大了我漸漸懂得了奶奶話的意思。也在日漸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許多做飯的方法……

伴隨著奶奶的手擀麵我們由童年走向少年,長大後,我們兄弟姐妹都會做一手標準的手擀麵。這得益於奶奶的言傳身教,得益於家風的傳承。

鄉土散文:奶奶的手擀麵

隨著我們的成長,奶奶的年齡也越來越大。手擀麵已經成為我家的家常便飯,經過改良的面滷也做出的新的味道。

奶奶離開我們三十多年了,如今想來是奶奶的手擀麵溫暖了我們年少的胃,無論走到哪裡,奶奶手擀麵的味道依然唇齒留香……

審閱:廖林

簡評:幾十年前奶奶的手擀麵作者記憶猶新,擀麵的細節生動感人。奶奶的慈祥、能幹、勤勞令人尊敬和懷念。

終審:嚴景新

作者:李豔麗,女,56歲。退休。喜歡讀書寫作。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