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犯錯後,父親不能對其進行任何傷害,因為父親只說了一句話

1。

《遺失的智慧》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A是醫院的清潔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自己負責的樓層中各個病人床位的衛生。

有一個床位的病人是一個年輕人,因為被襲擊受傷,已經在床上昏迷6個月了,這個期間一直都是他的父親在看護。

有一天他去給這個病人的房間做清潔的時候,他的父親剛好出去抽菸了。等他打掃完出去,他的父親在走廊遇到他,很咆哮地質問他,為什麼沒有打掃他兒子的房間。

事實你已經知道了,A已經打掃過了房間,但是病人的父親認為沒有。

如果是你是A,你會怎麼辦?

2。

和這位父親爭論:我確實已經打掃過了!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你絕對會贏。

但是A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

他什麼都沒有解釋,又打掃了一遍房間。

咦!?

怎麼要這樣!?

難道做清潔工就一定要這樣忍氣吞聲嗎?!

難道就不可以理論嗎?!

把這位父親拉到房間,指給他看,讓他看到確實清潔了不是就好了嗎?!

為什麼要選擇再打掃一遍呢?!

A解釋說,他之所以不辯解而去重新再打掃一遍,是因為他很清楚知道自己這份工作的終極目標。

這個目標也是醫院的終極目標:減少醫患者的痛苦。

我知道這位父親已經在這裡6個月了,他的兒子一點起色都沒有,我能理解他的這種痛苦…… 我的工作是清潔,但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我再打掃一遍可以讓他更好受一點,我覺得這樣做很值得。

清潔工的故事,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在我們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情況下,我們該怎麼選擇?

什麼是遺失的智慧?

就是我們都在關注對錯,忘記了我們所做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3。

我曾經在一次POV(願景心理學)的課程上看一對感情已經破裂的夫妻講述相處的故事。

妻子不願意男方的父母干涉自己的小家庭,抱怨丈夫懦弱,只知道依順父母大哥,從來不站在自己這邊;

丈夫從小窮苦出身,哥哥放棄學習的機會,打工供他上大學,他心中一直想報恩;妻子陪她白手起家,生育兩個小孩,他也覺得要報恩;於是被夾在中間,痛苦到想開車從高架橋上衝下去。

妻子,丈夫,婆婆,大哥··· ···他們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可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在痛苦?

那場POV的導師是石原英彰老師,他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既然都這樣,那兩個人分開好啦,為什麼還要在一起?

在一起,你們為了什麼?

我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實際就是在問:

婚姻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4。

很多人覺得2018年的知識付費行情不好,很多自媒體會死掉,會乖乖回去工作。

我覺得很正常,因為所有人都把自媒體當做賺錢的生意。

生意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考慮得是投入和回報。

可是,你還記得你寫的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有人給你點讚的時候,那種成就感嗎?

當有人第一次留言感謝你,說你的文字給了他很大幫助,讓他決定去行動去改變,那種喜悅感,你還記得嗎?

如果你現在也在寫文章,做分享,也在做自媒體,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賺錢沒有錯,營銷也沒有錯,追求流量,粉絲··· ···都沒有錯。

可是如果沒有粉絲,沒有錢,沒有很多人買你的課,你會怎麼選擇呢?

5。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泥瓦匠的故事。

講的是一個記者去採訪三個正在修教堂的泥瓦匠,問他們在幹什麼。

一個說,沒看我正在忙著嗎,我在幹活啊;

第二個說,我在工作啊,我們在修一座教堂;

第三個說,我在建造上帝的房子,等完成了,我就可以很自豪得每週帶著我的孩子來禮拜了。

這三個人有什麼區別?

第一個是謀生;

第二個是工作;

第三個也是在工作,但是他找到了做這份工作的“終極目標”。

三個人的價值觀有高低對錯嗎?

沒有。

但你想一下,但當出現沒有很多的錢,太陽太大,失敗返工的時候,你覺得哪種人會堅持下來呢?

當我們學習,工作,做事情都依賴於制度和獎勵的時候,哪一種人更容易堅持呢?

顯然我們還需要另一種智慧。

不過壞訊息是,這種智慧,我們在時間稀缺和循規蹈矩中,慢慢忘掉了。

孩子犯錯後,父親不能對其進行任何傷害,因為父親只說了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