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抗凝藥物華法林——從老鼠藥到治療用藥的華麗轉身

抗凝藥物華法林——從老鼠藥到治療用藥的華麗轉身

20年代初,北美洲的牧場發生了奇怪的現象,他們的牛羊會得一種出血性疾病。好好的牛羊會因為很小的傷口出血不止。這給當地的牧民帶來經濟上的衝擊,為了找到牛羊止不住流血的原因,牧場主請來農牧業的專家坐鎮。在確認了牛羊並非得了群體性傳染疾病,專家們也陷入了困境,他們不知道自己面對的究竟是何方神聖。凡事總怕認真,在仔細排查了飼料後,專家們發現當氣候潮溼時,牧草很容易發黴變質。牛羊容易出血會不會是發黴牧草造成的?帶著這樣的疑問,一個名叫斯科菲爾德的科學家使用家兔作為實驗的物件,分別使用新鮮的牧草和發黴的牧草飼餵兔子,結果正如他設想的,吃了黴變牧草的家兔出現了和牛羊一樣的症狀。正所謂:“病從口入”,古人誠不欺也!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雖然找到牛羊出血的原因,但是科學家並沒有自鳴得意,科學家還想要搞清究竟是什麼可以讓牛羊出血不止。1933年,來自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的生物化學系的保羅林克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取出了發黴牧草中的化合物——雙香豆素。原來牧草中含有一種叫香豆素的物質,這種單體的香豆素並無毒性。但一旦牧草發黴變質,其中的單體香豆素就會在真菌的作用下轉變為雙香豆素物質。香豆素分子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能夠在體內與維生素K競爭,干擾後者合成凝血因子而發揮抗凝作用。

1945年林克教授萌生了把雙香豆素做成老鼠藥的想法——華法林隨之誕生,並在1948年作為老鼠藥使用。一場意外的發生,使老鼠藥搖身一變成了治病救人的重要藥品。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位情場失意的美國大兵,大兵一口吞下去一瓶老鼠藥,所幸大家及時發現,及時搶救後大兵竟然康復了。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華法林的價值。然而從老鼠藥鹹魚翻身成抗凝藥並非易事,不僅需要大量的實驗證明其安全性,還要解除大眾心中的芥蒂。幸運女神再次垂青華法林,1955年艾森豪威爾總統罹患心梗,醫生使用華法林後總統轉危為安,這一次總統“以身試藥”使大眾迅速認識了華法林,並拋下了心中的顧慮,直至今日華法林仍然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應用於抗凝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