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導讀: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在4年前,也就是2017年的時候,一種貌不驚人的小鳥引爆了整個網路,這種小鳥看起來和麻雀差不多,胸前卻是黃色的絨毛,而它之所以能引爆整個網路,是因為它是近十幾年裡,為數不多的一種從遮天蔽日直接落到了極度瀕危的鳥類,這種鳥就是“黃胸鵐”。

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黃胸鵐這個名字,但它在民間的另外一個名字,很多人應該再熟悉不過了,而且還經常出現在廣東地區的選單上,那便是“禾花雀”。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黃胸鵐是雀形目鵐科鵐屬的小型鳥類,黃胸鵐個頭不大,一般僅有14釐米,和麻雀差不多大小,長得也酷似麻雀,不過它的胸頸部的絨毛呈黃褐色,且喜歡在小麥、水稻成熟期間從西伯利亞地區不遠數千裡的飛去東南亞、尼泊爾和我國的兩廣地區越冬,故而在民間也就有了黃膽鳥、禾花雀、黃肚囊、黃豆瓣、麥黃雀等俗稱。

在30多年前,黃胸鵐分佈極為廣泛,從西伯利亞東側到歐洲西部均有它的身影,而且數量還極多,比當時我國的麻雀數量還多,用漫山遍野來形容它都不為過。且每年一到了遷徙季,就會整合數千只的大隊伍,最多可達7000多隻,一網子就能捕到成百上千只。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然而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麼一種數量極多,曾經隨處可見的鳥類,卻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似乎是“消失了”!有人做過統計,在西伯利亞地區,黃胸鵐的種群數量比2004年之前減少了99%,而北歐地區,則在2009年之後,人們再也沒見過它的身影了。

是因為環境發生了變化,才導致黃胸鵐消失的嗎?經過專家們的實地勘查後發現,環境變化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導致黃胸鵐神秘消失的原因則是它們被當成美食吃了。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在我國民間,有些食物吃下去以後,總會起到一些神奇的效果,其依據就是“以形補形”,也即是“吃什麼補什麼”,因而過去興盛的各種鞭、各種寶也會因“形”附會,比如古代有穿山甲能穿山,所以吃它的肉和鱗片就能下奶之類的。

而黃胸鵐也遭到了此待遇,在30年前,也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廣州、佛山一帶的民間流傳起了吃黃胸鵐可以補腎的傳言,雖然如今科學已經證明黃胸鵐沒有那效果,但當時的市場和食客們並不在乎,“寧可信其有”。

所以在1992年的時候,佛山山水乾脆搞了一個“禾花雀美食節”,雖然這個美食節在5年之後的1997年被取締了,但有人統計過,在這5年的時間裡,至少有3、4百萬的禾花雀被吃掉了。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而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禾花雀依然活躍著粵港兩地的餐桌上,還曾出現了“三禾宴”(禾蟲、禾花雀、禾花鯉)等本地頭號美食。

禾花雀曾經的種群數量確實龐大,而且它的繁殖力也極強,但即便如此,也禁不住這樣的吃法,於是廣東本地的禾花雀就被吃崩潰了,這變相的拉動了禾花雀的市場價格。在此之前,禾花雀都是一串串、一盤盤的被吃掉,而隨著價格上漲之後,就開始按只賣了,這更激發了供應者的熱情。

所以儘管在2000年時,我國把黃胸鵐列為了國家保護動物,但依然有人偷偷獵捕,並且還是跨省獵捕,從福建起,一路北上到河北、山東,都是這些偷獵者的活動範圍。

30年前比麻雀還多,卻被當成美食吃到瀕危,如今難覓蹤跡,太可悲

而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到2013年期間,媒體公開報道的涉及黃胸鵐的案件就有27起,涉案數量最少200多隻,最多10多萬隻,這還是被查獲的,而沒被查獲的的呢?

黃胸鵐就這樣被人們吃到了瀕危,到如今已經難覓蹤跡了。吃和隨之而來的盜獵販賣,雖然不是導致黃胸鵐瀕危的唯一原因,但也是罪魁禍首,著實讓人覺得太可悲了。

今年年初,國家將黃胸鵐列為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顯示了國家對瀕危保護動物的態度和決心。希望黃胸鵐能夠早日恢復,也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起來,不要再肆意獵捕這些野生動物了。

各位朋友,你如何看待黃胸鵐(禾花雀)的問題?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