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今日小暑,知多少?

小暑,六月節。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說文》曰:暑,熱也。

就熱之分,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今日小暑,知多少?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到最熱。今日小暑。

江南地區梅雨季節即將結束,盛夏開始,並逐漸進入伏旱期;

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

小暑·三伏

過了小暑,離三伏天也就不遠了。伏的意思,首先是覆,自上而下地籠罩遮蓋。以它解釋三伏,可理解為暑氣鋪天蓋地覆蔽,人如泡在熱水中。唐代成書的《初學記》則認為,伏是何,是“金氣伏藏之日”。這個何應是荷,是承受,金氣乃秋氣。這種解釋是,秋氣為避藏還在肆虐的炎氣。伏藏是氣象自然更替的反應,“伏”也就是金秋到來前,陰氣被陽氣強迫的結果——一個企求上升,一個瘋狂下逼,才構成溼氣蒸騰,悶熱難耐。

今日小暑,知多少?

三伏之說起源應在西漢,但後人討論的時候,多引用夏侯淵孫子夏侯湛的《大暑賦》:“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無纖雲,下無微風。扶桑赩其增焚,天氣曄其南升。爾乃土墳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潛沸,冰井騰沫。洪液蒸於單簟兮,珠汗沾乎絺葛。溫風翕其至兮,若灑湯於玉質。”三伏天正在延續,暑氣燃燒,扶桑變成了大紅色,徒增熱量,大火照耀著南方的炎熱升騰。土地隆起裂開,谷中流水枯竭,寒泉只在深井裡騰起泡沫。汗流蒸於涼蓆,汗珠沾在細葛布衣服上;南風溫順而至,卻若熱湯灑在身上。

今日小暑,知多少?

古人說,三伏天蟄伏,須安心保腎。季夏脾旺腎微,腹中常冷,孫思邈說,“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縱意當風,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洩之患。”暴洩就是拉肚子。所以,儘管大熱,也不宜吃冰冷之物,而要順應蒸熱,唯以發汗,以暑抵暑。

夏 夜 追 涼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納 涼

北宋 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

唐 武元衡

才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依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

今日小暑,知多少?

消 暑

唐 白居易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玉溪小暑卻宜人宋。晁補之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唐 武元衡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韶年。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唐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今日小暑,知多少?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 李頻卻憶涼堂坐,明河幾度流。安禪逢小暑,抱疾入高秋。水國曾重講,雲林半舊遊。此來看月落,還似道相求。 墨竹三首·隔溪煙雨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薦枕,黃釭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屟到西廂。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今日小暑,知多少?

前 調 (小暑)返照射村斜。三兩人家。行行忽被暮雲遮。惆悵郭宗昨宿處,林滿歸鴉。散綺細看霞。城鼓初撾。征塵飛上敝裘些。又早見蟾光升樹,映著蘆花。 前 調 (野老家)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氣初剛。無計遣茲長晝也,茗碗爐香。深院一垂楊。又鬧鳴螿。簿書堆案使人忙。何不歸與湖水上,做個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