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母親牌”老布鞋

文/金勝昔

說起布鞋,人們不由想起“北京老布鞋”,其實,更早時候,農村多是母親手工做的“千層底”布鞋,若硬要起個名字的話,姑且稱之為“母親牌”吧!以示區別。小時候,母親總是閒不住,忙完田地忙家務,忙完春夏忙秋冬。在昏暗的油燈下,裁剪出一雙雙袼巴,在冬日的暖陽下,一針一線地納。穿針的不是那根根絲線而是悄然長出的銀髮,一層層鞋底平添一道道皺紋。一雙雙布鞋,多少個夜晚?多少道工序?穿的是鞋,暖的是心!

“母親牌”老布鞋

糊袼褙

糊袼褙,老家稱“糊袼巴”,就是用碎布或舊布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糊成厚布片,用來做鞋底、鞋幫、鞋墊、紙盒、書套等。糊袼巴沒有季節要求,母親通常在夏秋時節做好,利用冬閒時間趕在春節前給家人做上幾雙新鞋。糊袼巴需將平時積攢的碎布、破舊衣服剪成一塊塊邊角整齊的布片,取適量麵粉,用冷水和開,不成團,環繞著倒在開水鍋裡,邊倒邊攪,不結塊,熬至冒泡,稀稠恰好時關火冷卻製成糨糊,有經驗的加少許菜籽油調和,糊出的袼巴穿針引線要順滑得多。

“母親牌”老布鞋

下一扇門板,洗淨,晾乾,門板上塗上薄薄的一層糨糊,多了幹後揭不下來。母親通常只在板上噴些冷水,使其潮溼,依水的吸附力自然粘在板上。一塊塊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布片邊對邊拼成第一層,注意的是,布片介面處只可對齊不可重疊,不能起皺,不可鼓包,鋪滿一扇門後,均勻地塗上糨糊,貼上第二層布料,邊粘邊抹平。重複糊上幾層,做鞋底的通常糊4-5層,鞋幫一般糊2-3層。糊好的袼巴一兩個太陽曬乾,敲敲有種脆脆的聲響便可以捲起來或掛在牆上備用了。

“母親牌”老布鞋

剪鞋樣

剪鞋樣,顧名思義,剪出鞋底和鞋幫的大小樣子。在不知腳大小情況下,可量出腳的長寬厚窄,在紙上畫出樣來。也可沿著舊鞋底一圈剪下來,鞋幫紙樣同樣可量出來或蒙在鞋面、腳背剪出來,剪出來的“樣子”標上“鞋碼”夾在書本中成為以後做鞋的“模板”。小孩的腳不定型,做鞋時照著鞋樣適當放些“量”出來。幾年下來,大大小小,花花綠綠,左腳右腳,鞋底鞋幫;父母的,公婆的,兒子的,女兒的,丈夫的,自己的,兄弟姊妹的……“樣子”還真不少,老家有句俗話叫“不曉得做孩(鞋),一花籃樣子”,意思是說,事情不會做,條件或要求倒是不少。“車馬未動糧草先行”,“天時地利人和”,做任何事情也是要一定條件和環境的。在老家,那個年代大姑娘小媳婦基本會上幾樣針線活,做鞋的,縫被的,繡花的,打毛衣的……畢竟能幹的姑娘好嫁人,婆家孃家有面子有福氣。

“母親牌”老布鞋

有了紙樣,下一步就得在袼巴上“按圖索驥”,按紙樣大小剪出鞋底鞋幫,左右腳各四五隻。剪出的鞋底鞋幫並不是能做鞋了,還需對袼巴鞋底鞋幫進行“上妝”美化,作包面鑲邊處理,每層用白布條走(縫)個邊,走邊的布條緊貼截面,平整圓滑,不褶皺不塌邊,最上層和最底層用棉白布覆面,若是棉鞋需在棉白布下墊上棉花,鞋幫也一樣,單鞋則不需要。那時,鞋面基本是帶條紋的黑棉布或燈芯絨布料,兩邊開上一兩指寬的鬆緊口。等鞋底鞋幫走完邊,鞝好鬆緊帶方算結束。

“母親牌”老布鞋

納鞋底

納鞋底是將四五層走過邊的袼巴鞋底一針一針地縫合在一起,是做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耗時最費勁的一步。冬日裡,母親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搬出她的花籃與籮筐,錐上幾針。籮筐裡有頂針、各式各樣的錐子、針拔子、不同型號的針線工具,花籃裡滿是鞋底鞋幫。五層底至少25層布,1-1。5釐米厚,先將5層底對齊固定好,順著四周納上一兩圈,可轉著圈納底也可從一頭納起。母親納的鞋底中間腳弓處帶有花紋,中間著力小針腳稀,兩頭承重力大需稠密些。那針腳一行行一列列規整得很,此刻,母親就像是指揮官,針線就是她的兵,排面、間距如同尺子量過似得,不偏不斜且勻稱。穿針時常在頭皮上蹭一下,小時候不懂,為什麼要在頭上蹭一下呢?為什麼不會戳到頭皮呢?長大後才明白這其中的奧妙,頭皮上有油,蹭一下起潤滑作用,穿針順溜些。至於不會戳到頭皮,原來是針頭斜著一定的角度接觸頭皮,自然不會戳破,呵呵!看看小時候有多傻。遇到穿不進去拔不出來情況下,小工具派上用場,工具雖小,功能強大。用錐子開眼,用頂針起勁,用針拔抽針。手指極易磨破,一雙鞋底納下來也是滿手老繭了。納好的鞋底需用錘子反覆敲打,使其平坦舒展,拉緊走線,緊密耐用。

“母親牌”老布鞋

鞝鞋

鞝鞋,即把鞋幫和鞋底連在一起,做成成品。這一步相對輕鬆些,把做好的鞋幫兩頭先訂在鞋底上,從一頭開始縫起,縫合時注意鞋幫與鞋底邊沿對齊,在鞋幫與邊條縫合處下針,穿過第一層鞋底,在一二層縫隙處穿出,走的是暗針,不需要從整個鞋底再納一遍,省時省勁,且鞋面與鞋底看不出縫合的線路,美觀實用。鞝好的新鞋左右兩隻通常在鞋底或鞋面上連根棉線,旨在這兩隻是一雙,免去在鞋堆裡尋找另一隻的煩惱,穿的時候剪去線頭即可。

“母親牌”老布鞋

楦鞋

“鞋好不好,腳知道”,鞋做好了,新鞋不免有些夾腳,別急,鞝好的新鞋要嵌入鞋楦。鞋楦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是請有經驗的老木匠按人的腳面腳背腳跟寬厚、弧度等製出腳不同部位的木頭模型,配幾個厚薄楔子,根據鞋的大小敲入相應的楔子,經過楦子幾天的撐勁,鞋穿起來要舒服多了,穿上一段時間,過了磨合期,才算擁有自己的“良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母親牌”老布鞋

小時候,大年三十晚上,母親取出納的新布鞋,招呼初一早上再穿。穿上新鞋子,遇到潮溼的地面總是繞著走,躲不過去踮腳走,輕怕汙水泥漿沾染那潔白的鞋邊,有些“乍養小豬篩細糠”的感覺,若是平時愛惜點的話,一雙布鞋也能穿上個三五年。上初中的時候,有了解放鞋,小白鞋,上高中時穿上了運動鞋,工作時有了皮鞋,再沒穿過布鞋了。前幾天,母親收拾舊物時,在她那嫁妝櫃子底翻出幾雙納好的鞋底,對我說:“現在眼睛看不清了,這幾雙老底子也用不上了。”我說:“現在都穿運動鞋皮鞋,鞋子也不貴,都買著穿了,做鞋太費事,這幾雙底子留著紀念吧!”其實,很想再穿穿母親親手做的千層底布鞋,穿著合腳,舒服,溫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