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海陸腔客家話

海陸客家語,又稱海陸腔,是漢語族客家語的一個支系,主要分佈在中國廣東省汕尾市的陸豐市、海豐縣的客家地區和陸河縣,揭陽市與汕尾市接壤的揭西縣的上砂五雲、普寧市西部大片地區、惠來葵潭一些村落。此外還有臺灣的新竹、桃園等縣的“海陸話”鄉鎮。在海外東南亞地區也有一些地方使用海陸客家話,如印尼西加里曼丹島的部分海陸客地區。據統計,海內外海陸客家話的使用人數有150 萬人。其中海陸豐本土60萬人,普寧、惠來有40萬人,臺灣45萬人(祖籍陸河裔的30萬人)。40萬人,臺灣45萬人(祖籍陸河裔的30萬人)。

在臺灣,海陸客家語是臺灣客語的五大腔調(四海大平安)之一種,其地位僅次於來自今天梅州的四縣腔,其中又有一些地區因與四縣客語接觸,形成所謂四海話。在東南亞國家華人社群,當地華人大多稱海陸客家語為“惠州客家話”,因為清朝時,海豐縣與陸豐縣,兩縣都屬於清代廣東省惠州府管轄,故稱之。

海陸腔客家話

操海陸客家話的客家人絕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遷徙時到來的粵東地區的。據有關史料記載,唐朝末年,已有先民在海陸豐勞動生息,已知最早進入海陸豐的客家人是公平鎮先來嶺的吳姓客家移民,他們在九世紀最後五年的唐僖宗公元895-900年間就來到這裡。最初的中原先民從陝甘、河南經江夏到江西跨興梅山區而達海豐;後來世居長江流域的移民從湘贛進入粵北,順北江南下惠陽入海邑;元末明初,社會動盪,天災不斷,為求生計,嘉應州、惠州府客家人又開始舉家遷徙,來到海陸豐,形成了今天海陸豐客家人。明清以後,吉康、石塘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省內的鶴山、高明、恩平、陽江、陽春、九龍、香港及四川省的宜隴等十幾個縣去開墾荒地,再次重建家園。而一些包括海陸豐客家人多次渡海謀生,主要移居地是臺灣,其次是印度尼西亞。因此,如今的臺灣和印度尼西亞都有海陸客的語言社團。

海陸豐客家人現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汕尾市北部,揭陽市西部,人口約佔汕尾人口的16%左右,揭陽普寧人口的15%左右。 海陸客家話的語音、詞彙和語法差異不大。揭西的五雲、上砂兩鎮以及陸河的河田、東坑、水唇、螺溪、上護等鎮和河口的北溪口音接近,可稱為“河田片”;海豐的平東,陸豐的西南、八萬、大安,普寧的後溪、大坪與陸河的新田、河口的南溪口音與河田片有差異,可稱為“八萬片”。海豐的黃羌、陸河的南萬及螺溪的各安、書村與紫金縣的客家話較接近,可稱為“黃羌片”。普寧客語除後溪、大坪外口音基本一致,以梅林客話為代表,可稱為“梅林片”。河田片與八萬、黃羌、梅林三片顯著差異是:第一人稱單數的讀音不同,河田片多讀作ngoi,寫成“我”,其餘三片多讀作ngai,寫成“涯”。

大陸地區海陸片客家話分佈區域面積達2783.29平方千米。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其歸入粵臺片新惠小片,而2012年版則根據海陸話有 7 個聲調, 平去入都分陰陽的特點將其劃出粵臺片,單列為海陸片。故根據最新劃分,海陸客語的語言學系譜為漢藏語系--漢語族--客語支--海陸片,其內部又可以細分為河田小片、黃羌小片、八萬小片、梅林小片四大片,此外還包括了一些未分片的客家話。大陸海陸腔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汕尾市和揭陽市,汕尾海陸片客語代表點是陸河縣的河田話,揭陽海陸片客語的代表點是普寧市的梅林話。 莊初升教授以聲調作為標準,重新為廣東省內的客家方言進行分類,首先以古濁上的白讀層今讀陰平與否為標準分為"老客家話"和"新客家話"兩大類;以古全濁上的文讀層與濁去合流之後的調類歸併為標準把"新客家話"分為4個型別,海陸屬其中之一,其餘分別是韶五、饒豐、興梅。海陸型客家話的特點是古全濁上的文讀層與濁去合併為陽去調,清去獨立為陰去調。這樣, 海陸型的客家方言就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7 調。認為海陸客儘管範圍不大,但在海外客家的影響不小。從底層調類來看,海陸客應該是興梅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