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雲臺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和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交界處,[1] 景區面積280平方公里,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茱萸峰、獼猴谷、疊彩洞、百家巖等主要景點。[2] 園區地形複雜,氣候隨海拔與山勢山形變化各異、上下差異明顯,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五百多種。雲臺山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有落差314米的雲臺天瀑,在景區泉瀑峽的盡端,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園區內地質遺蹟豐富,30億年來,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多次的構造運動,尤其是2300萬年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和水蝕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雲臺山雙崖對峙的峽谷群和各種動態的瀑、泉、溪、潭,共同構成了曠奧兼具的“雲臺地貌”景觀。雲臺山上溯夏商,下至明清,文人墨客不絕於此,唐代是稱覆釜山,到了金代時,稱之為雲臺山,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代,竹林七賢隱居山中,對中國園林從宮廷走向大自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神話傳說:“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御龍飛雲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於’寧北山‘中。此寧北山即今修武縣北雲臺山。”修武縣古稱為“寧”。後來,神話傳說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東漢泛稱太行山。末代皇帝劉協禪讓帝位於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後葬於雲臺山南麓,後人稱這裡為古漢山。魏晉時期,雲臺山因“竹林七賢”在此相與友善,但古籍僅有“竹林”稱謂。東晉始稱雲臺山。唐代也稱覆釜山。見唐著名詩人錢起詩。東部稱天門山,亦見錢起詩金代稱雲臺山。見茱萸峰金代殘碑刻。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雲臺山在遠古時代乃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激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後,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岩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公園內群峽間列、峰谷交錯、懸崖長牆、崖臺梯疊的“嶂石巖地貌”景觀,是以構造作用為主,與自然侵蝕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觀,是地貌型別中的新型別,既具有美學觀賞價值,又具有典型性。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距今約14億至3億年間的中元古界薊縣系雲夢山組-上石炭統太原組地層,出露系統而完整;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還有典型的構造遺蹟,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雜巖構造,早元古界錶殼巖的底僻穹窿構造,蓋層的超覆構造,韌性剪下帶構造,韌-脆性變形構造,脆性斷裂構造,單面山構造,以及蓋層中的垮塌構造,滑坡構造等。特殊的構造部位和地層巖性條件,使公園內水體和水動力作用極為發育,形成的瀑布、溪泉和河流鈣華階地、鈣華瀑、鈣華灘等代表了中國北方岩溶的特點,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尤其是新構造運動遺蹟,遍佈園區各處,十分典型。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紅石峽也稱“溫盤峪”,那裡被譽為“中原第一景”。這個景區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有“盆景峽谷”的美譽。溫盤峪峽谷夏季涼爽宜人,隆冬則溫暖如春,一年無四季,溫度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順著棧道進入紅色岩石陡立的峽谷,發現兩側岩石好像觸手可及。溫盤峪峽谷最窄處不到5米,最寬處也不過20多米。Z型迂迴前進,抬頭望只能見到一線天。峪內夏日涼爽宜人,隆冬苔卉蒔草翠,故稱紅石峽。谷裡分佈“白龍潭”、“黃龍潭”、“青龍潭”、“黑龍潭”、“臥龍潭”、“眠龍潭”、“醒龍潭”、“子龍潭”、“游龍潭”,構成“九龍溪”。還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雙獅汲水”、“孔雀開屏”、“棋盤山”等景觀。

它是國家5A景區,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潭瀑峽地處雲臺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個源頭。溝長2000米,南北走向。溝東面,峭壁聳翠,基岩裸體。溝西面,競秀峰參差俏麗,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爭奇鬥異。在曲曲彎彎的溝槽內,瀠洄著一條會唱歌、會跳舞的溪水。這條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龍溪。它的溪床,由一層層高低不一、色彩有別、寬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態各異的自然山石臺階所組成。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飛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觀,故得雅號:“潭瀑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