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范文程深謀遠慮

范文程(1596-1666),字憲鬥,瀋陽人。清王朝的開國元勳,清初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他在清初複雜、動盪而又至關重要的時期,活動了50對清初的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人把他的謀略和功勳,比作漢之留侯(張良)、明之誠意伯(劉基),給予極高的讚譽。他計謀深遠,辦事幹練,知人善任。在處理內外大政,制定方針政策,完善國家機構,選拔任命官員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處處符合皇太極的心意。

歷史|范文程深謀遠慮

在處理各項軍國大政中,范文程特別重視延攬人才。尤其致力於為皇太極網羅漢族人才。他有身為漢人的特殊條件和重才愛才之心,以及說轉鐵石心腸的特別才幹,故而善於勸降明朝將官。早在天聰五年(1631年)大淩河之役時,他就因招降明將而立功:“時明別將壁西山之巔,獨負險堅守未下。文程單騎抵其壘,諭以利害,乃請降。上悅,以降人盡賜文程。”

范文程自天命三年(1618年)即投奔努爾哈赤,但努爾哈赤的政策是“誅戳漢人,撫養滿州”,對前來投靠的漢族知識分子滿腹疑忌、十分鄙薄而不屑一顧。范文程不但長期不被重用,還要處處小心,以防招致殺身之禍。他在此時,採取安於微賤、養志待時的策略。到皇太極繼承汗位,范文程才時來運轉,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得以發揮安邦定國之才、運籌帷罐之智、贏得皇太極特殊的信賴和恩寵。

歷史|范文程深謀遠慮

崇德七年(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松山戰敗被俘。清人極力勸其投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表示只求早死。皇太極無可奈何,只得煩勞范文程前往勸降。

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疇,先不提起勸降之事,只是天南海北、說古道今地隨便閒談,從中觀顏察色。說話中,樑上積塵落在洪承疇衣譽上,“洪屢拂試之”。這個下意識的動作,他人當不會留意,卻逃不脫明察秋毫的范文程的目光。他由此判定洪承疇必可說降。他向皇太極滿有把握地報告說:“承疇不死矣,其敝衣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皇太極聞報十分欣喜。事情果然不出范文程所料,再經其巧妙而耐心地勸說,一向信誓旦旦表示要以死報國的洪承疇終於乖乖就範,俯首貼耳地投降了皇太極。范文程觀察入做,料事如神,善於把握勸說物件的心理活動規律,真達到了絕妙的程度。

歷史|范文程深謀遠慮

崇德八年8月(1643年9月),皇太極在瀋陽突然病死。滿州費族圍繞著帝位的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音親王多爾袞,是帝位的主要競爭者,後各派政治勢力達成妥協,由皇太極第九子、未滿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由福臨的兩位叔叔濟爾哈朗和多爾交輔政。崇德八年8月26日(1643年10月8日),福臨在瀋陽即帝位,望年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1664年)3月底4月初,清王朝決定以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統兵伐明。這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已於3月19日攻佔北京,明朝崇楨皇帝在煤山自繳身死,大明政權已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毀滅。但遠在瀋陽的清廷尚未得到確報,范文程雖然不知明朝已亡,但他敏銳地把握著形勢的變化,判定清軍應不失時機地挺進中原搶奪天下。果然之後,清軍勢不可擋,得到了中原大好河山。無論是范文程事前預料到的先機而做的準備還是他判定洪承疇品格的方法,都表示出他善於從微小的事物中發現規律的能力,這推動了大清王朝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