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導語

風格犀利尖銳的“明星評委”,往往會引起極大的關注。而丁太升可以說是這些“明星導師”中,口碑較差的一個。

繼前幾年的《樂隊的夏天》“犀利亮相”之後,最近丁太升再次因為他這張嘴,頻繁登上熱搜。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不同的是,相較《樂夏》,丁太升在這些節目裡受到的反擊明顯增加。許多明星如VAVA、何潔等在舞臺當場與他“嗆聲”,似乎他的“評委”地位頻繁受到挑戰。

臺下,他更是在微博與不少明星拉開“罵戰”,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範疇。

許多觀眾非常不喜歡他,認為他的點評並不專業客觀,只是在憑自己的喜好進行“吐槽”,是個不折不扣的“噴子”。

還有人說,敢於說實話的丁太升是撕破了內娛虛假繁榮外衣的人,十分認可他對明星們的“辣評”。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如何看待丁太升其人和他的點評?他頻繁出現在各大音樂類綜藝的原因是什麼?

丁太升是樂評人,而非專業導師

丁太升是何許人也?實際上,他不僅是知名樂評人,更是一名資深唱片企劃和唱作者,曾任摩登天空總監。

然而,仔細看看這些頭銜,沒有一個能夠實實在在地證明丁太升在音樂領域的專業性。

而再回歸他在各檔節目中的點評,我們也不難發現,他的點評並沒有使用多少專業術語,更近似於自己的主觀感受。

譬如他點評薩頂頂與周深的《左手指月》時,認為他們的表演“太過用力,不夠真實”,並且說這是一首“無聊”的、“裝神弄鬼”的歌。

點評VAVA時,也說她的音色和音質很“一般”,歌詞虛妄空洞。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然而,“無聊”、“一般”、“虛妄空洞”都是憑藉什麼樣的評價標準界定出來的?這些詞語也是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而並非專業的音樂理論評價。

因此,丁太升其人的音樂造詣如何不得而知,但單看他的評論,卻很難說是專業的或客觀的,更近似主觀色彩強的“聽後感”式的發言。

專業的評論,應該是拋去個人喜好,從樂理的層面進行分析。

如張亞東在《樂隊的夏天》中,對痛仰改編的《我願意》大加讚賞,認為他們在改編中巧妙運用了“反拍”,併為觀眾詳細解釋了“反拍”的定義,還親自進行了演示。

對於某些旋律過“平”的樂隊,他也從樂理上解釋了因為他們使用的旋律是一段固定的和絃,從樂理的角度闡述了自己不喜歡的理由,客觀而使人信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很簡單。張亞東在節目中的定位是“專業評委”,而丁太升不論從身份還是節目定位來看,都不過是一個“樂評人”。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樂評人的職責,就是針對音樂發表自己聽過的“自我感受”。而感受本身,便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因此,不必過多糾結於丁太升說得對或錯,這只是他的感受,見仁見智便好。

丁太升的出現,還是為了節目熱度

主觀的點評多了,便會出現“因為我不喜歡所以我認為你不好”的爭議,自然不論是觀眾還是被點評的人都無法接受。

而丁太升的出現,其實是為了給節目增加一劑“熱度”的強心針。

可以看出,每當綜藝節目出現一個“不一樣的人”,甚至出現明星間的矛盾時,節目大機率都會登上熱搜,熱度和流量都會飆升。

而丁太升,就是那個“不一樣的人”。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在以鼓勵和讚美為主的節目中,出現一個唱反調的人,自然會吸引眼球,無形中也體現了節目允許各種各樣的聲音存在,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他的點評甚至可以不夠專業,只要控制好這類評論的數量,不致於過多影響比賽結果就好——也就是說,丁太升只能有一個。

而專業中肯的建議,自然會安排導師去提,佔比和權重也會明顯高於丁太升的“辣評”。

想一想,觀眾看到丁太升這樣的評委,會期望他提出什麼滿滿“乾貨”的評論嗎?不會,大多數人更希望看他還會做出什麼“不走尋常路”的評論,說出什麼樣的話。

因此,實在不必要求丁太升給出多麼理性中立客觀的評論——因為他的定位和綜藝中的角色,就決定了這不是他的職責。

熱衷“懟人”的丁太升,到底是直率還是炒熱度?

結語

實際上,當今的綜藝節目,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評委-選手”這樣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評委之間的定位,也可能千差萬別。

因此,對於丁太升的分量或他的評論是否專業,我們不必過多糾結。跳出迷思,觀察他的定位和綜藝中的角色,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穫,不會被節目效果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