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江川傳統“八大碗” 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原標題:江川傳統“八大碗”,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在玉溪飲食文化中,有一個頗具鄉土氣息的名詞——“八大碗”。“八大碗”不僅紅塔區有,通海、江川等地也有,甚至我國很多地方也有這樣的菜。簡單說,“八大碗”就是傳統宴席中的八種菜式。由於地域不同,舊時人們在籌辦宴席時往往會就地取材,並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隨著時代的演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時傳統宴席如今已難得一見。

江川傳統“八大碗” 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每年七夕這天,業家山人總會自發登山祈福,這已延續了100多年

為打造地方旅遊文化,業家山當地恢復了曾淡出人們視線的鄉村宴席——“八大碗”,以讓更多人瞭解江川傳統的飲食文化。

淡出視線的“八大碗”

江川區前衛鎮臨近星雲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個湖邊鄉鎮擁有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源,當地農民種植白菜、青菜、青花、蓮藕等蔬菜。每到蔬菜收穫時節,路邊運菜的車輛和田地間忙碌的人群成了星雲湖畔一道別樣的田園景緻。

業家山村隸屬於前衛鎮,是一個依山而建的村落,村後便是七星山。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天,人們都會自發來到七星山,登高祈福。這在當地已延續了百年之久,成為業家山村的特有民俗。除了民俗外,當地的“八大碗”也頗具特色,且有百餘年的歷史積澱。

業家山村的“八大碗”以豬肉為主,包含八寶飯、酥肉、蹄髈、水煮肉、粉蒸肉、粉蒸排骨、夾沙肉等主菜,花生、慈姑等為配菜。這樣的宴席是舊時當地人宴請賓朋的“標配”,也是其待客之道。

江川傳統“八大碗” 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業家山村恢復的“八大碗”

據瞭解,舊時的業家山,遇到紅白喜事時能置辦“八大碗”這樣宴席的人家,基本上非富即貴,而普通老百姓則把能否置辦得起“八大碗”視為生活好壞的一種衡量標準。20世紀80年代“八大碗”在業家山較為流行,此時,能否置辦得起“八大碗”已不再是衡量生活好壞的標準,村民們對好日子的嚮往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傳統的以豬肉為主的“八大碗”,逐漸被雞、鴨、魚、牛、羊肉烹飪的佳餚所取代,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了很多人記憶中的傳統宴席。

業家山當地上點年紀的老人覺得,“八大碗”已成為其記憶中無法抹去的部分。有村人說:“記得六七歲時,我跟父母去做客,吃的就是‘八大碗’,那是我第一次吃。那時,宴席上的規矩很多,有男客和女客之分。男客圍坐在桌子邊吃席,而女客席則是在地上鋪上松毛,大家席地而坐。我隨父親一起,坐在桌子旁吃。上菜時先上男客,再上女客。主人來敬酒,要由左往右敬。‘八大碗’都很好吃,裝菜的碗是綠色的土碗,和現在村子裡用的大小基本一樣。在這些菜中,八寶飯是最費工的一道菜,聽老人說,做這道菜要把糯米蒸好後,用地道的豬油加熱後倒入糯米中拌勻,並摻入糖和蜜餞後製作而成,吃起來油糯醇香。”

江川傳統“八大碗” 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八寶飯是業家山村“八大碗”中最為費工的一道菜

雖然,如今生活在這裡的很多人並不知曉業家山“八大碗”究竟源自何年何月。但當地老人曾聽長輩說,“八大碗”清朝時就有了。

恢復“八大碗”傳承飲食文化

業家山村後的七星山,自古以來,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前往祈福,文化氛圍濃郁。為了深挖文化旅遊資源,當地希望恢復業家山“八大碗”的傳統食俗,讓更多人瞭解當地人文歷史,助力地方文化旅遊發展。

江川傳統“八大碗” 吃過的都成了真愛

“八大碗”之一的酥肉使用的當地土豬肉混合雞蛋、麵粉製作而成

在諮詢了村裡老人後,“八大碗”的菜式確定下來,並由當地廚師完成烹製。

據瞭解,其實江川很多地方都有“八大碗”,但業家山村的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裡的“八大碗”是以土豬肉為主,並以本地所盛產的蓮藕等為食材進行製作。很多品嚐過業家山“八大碗”的人都認為很好吃,恢復後的“八大碗”和以前基本沒有區別,配菜使用的也是本村的蓮藕、慈姑等蔬菜製作,品質較好。

而“八大碗”的恢復,其實就是想讓更多人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進一步品味業家山的人文風情,體驗這濃濃的鄉村風情。

責編:黃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