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本文為「三聯美食」原創內容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家味多是留在心裡和記憶裡的。』

文 / 茮茮

一提起湘菜,應該所有的人第一反應就是辣吧!確實,“辣椒”好像是綁在湖南人的調料罐上,要是不放辣椒,就好像沒有端上湖南人餐桌的資格。

但是,作為一個長年吃食堂的人,吃辣的能力越來越差,一個不能吃辣的人,在湖南簡直過成了外鄉人,在外鄉又吃成了本地人。但是,在外漂泊的人總是想念家裡的一絲兩味的。

沒那麼思念“辣”,可是格外想念“臘”。

臘味不是湖南的專有,

可是湖南的臘味在別處也確實找不到。

四川的臘味是麻辣的,臘味表面會有一層厚厚的香辛料,其中麻椒和幹辣椒比例最大。

廣式的臘味偏甜,鹹甜的口感也別具一番風味。湖南的臘味則就有一種獨特的煙燻味,

而且這個煙燻味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湖南農村多是把山裡的柴火當作燃料,這一段時間家裡燒了什麼柴火,燻出來的臘味就是什麼味兒了,燻的時間長短不同,臘味的風味也大不相同。

我媽媽孃家那邊的做法更是大相徑庭,一般不會像奶奶這邊這麼精細切成固定的條塊狀,他們

直接整個用鐵勾鉤住吊上房梁,

哪怕是豬,也是小的一整隻大的半隻往上掛。吃多少切多少,從年頭吃到年尾一點一點卸下來,於是每一次吃味道都是不一樣的。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圖 / 攝圖網

小時候簡直嘗過了百家臘味。但是離開家再看,湖南的又和別的地方的臘味鮮明區分開來。

臘味不僅僅是指臘肉/臘豬肉,在湖南人民的手下,真的是一句網路熱詞—

萬物皆可臘。

臘,本義是“乾肉”,大多數肉都是可以臘制的,常見的家禽,牲畜都是做臘味的好原料。

中國農曆十二月也稱為臘月,就是因為這一月乾燥少雨宜臘制乾肉。

家畜過秋就開始囤膘了,勤勞的農家人等著時間差不多了,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雞鴨魚肉是最常見的,處理好抹上鹽巴要掛在通風處吹上一陣。一串一串排成一排,看著是肉,想的是味兒。有些地方有野味也會順帶臘制,我外公家在岳陽山區,野豬肉、野雞、其他小獸也多是臘制。

除了肉類,

豆製品也是很常見的臘味,

豆乾原本是不易存放的食物,可是奶奶拿了個竹製的籃子把豆乾往上面一擺,先曬乾水汽,再往房樑上一掛,照樣能存放很久。

除此之外還有筍,蘿蔔,菜乾都可以經由奶奶的手變成臘味。

眾多臘味,讓我最日思夜想的還是臘豬肺。

臘肉一般就指臘豬肉,豬因為性格溫順,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是最常見的家畜。湖南過年有殺年豬的習俗,一般是過年前幾天的時間,會把家裡養了一年的大肥豬挑一個好日子殺了。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圖 / pixabay

一般是大清早,爺爺提前打點好的屠夫就會帶著工具上門,真的到了那一天我是不會早起的,但還是會被熱鬧的鞭炮聲驚醒,聲音一停,心裡就開始歡喜。

年豬有一大半是會臘制的,而且不止於肉,內臟龐雜都可以用來臘制的。豬算是奶奶一手養大的,從年頭養到年尾,辛辛苦苦。所以一般用途都是奶奶拿主意。奶奶不喜歡吃純臘肉,但是龐雜的臘味倒是挺喜歡,於是我們家柴火灶的橫樑上總是比別人家掛的要豐繁複雜。而且我們家喜歡陳年老臘肉,

自己家吃的總是塞在橫樑最裡面的前一年掛上去的臘味。

奶奶最愛吃臘味,於是她的做法也是最特別的,哪怕是照著她的菜譜跟著做,也沒法做出她手中烹調的那股味道。尤其是珍貴的臘豬肺,掛了一年摘下來基本己經堅硬的像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烏黑烏黑的。沾染著許多的油汙灰塵,奶奶摘下來一般會拿去院子前面的小池塘裡刷乾淨淨。

那個樣子一般是異常一兇狠,奶奶一手抄著鋼絲球,一手抄著小刀,埋著頭裡裡外外刷著,不留一個角落,有些凹陷的地方刷不到的,就用刀子剜去。

我每次這個時候就站在岸邊,圍著奶奶轉,那樣子的奶奶可愛又陌生。刷乾淨這才第一步,第二步要下鍋大煮。

而且不止一遍,臘肉是拿鹽巴醃製的,大煮才能把多餘的鹽逐出去,只留下帶有風味的鹹。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圖 / 攝圖網

我老是覺得奶奶那個陣仗己經刷乾淨了,但是經過大火一煮還是浮出很多髒汙。煮完還是要再刷一遍,刷完切開再煮。

這麼費時費力,可能是因為美味攢了一年,髒東西也攢了一年吧!

洗好第三道工序就是蒸了,蒸是為了讓堅硬的臘肺重新尋回它的柔軟。一般要拿高壓鍋壓個一個小時左右,氣兒一收,氣閥落下,美味就出爐了。

哪怕是一個不大的豬肺,奶奶也會切成薄片,然後分成一小份一小份,也許是我眼巴巴地站在一邊,奶奶會拈起一塊偏厚的然後塞進我嘴裡。我會心滿意足地跑去找媽媽,炫耀嘴裡的美味。

那感覺現在還記憶猶新,沒有多餘調料的味道只是鹹味,但是是一種帶有很多風味的鹹。

浸染到裡子的煙燻味,不是那種嗆人的,而是那種帶著木質煙香的,很多層次的很厚重的香味,吃完嘴巴里還久久留著。

奶奶是一個有計劃的人,會提前把臘味準備好,分成一份一份進凍庫。每次切臘味我都會待在奶奶身邊,不管種類都會纏著要一口剛下蒸鍋的,沒有加工過的臘味,那種原汁原味讓人記憶深遠。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圖 / pixabay

但也不意味著炒製出來會讓人失望,炒臘豬肺是別樣的精彩。

湖南菜大多一個炒,簡單的做法,但是會呈現出非凡的味道。

臘豬肺一般就用大的燈籠椒炒,綠的紅的橙色的切成菱形塊,然後搭配一點大蒜切成段,

和切好的一片一片黑棕色的臘豬肫,在沒炒制之前,擺在一切就特別的好看。

奶奶喜歡柴火灶,而且不需要人幫忙,自己一個人邊燒火邊炒菜,利索而輕快。火燒起來撥開,中間留兩根燒起來的木柴,然後就可以炒制了。

奶奶先要下兩片切好的新鮮肥豬肉,煉製出豬油。然後依次把菜下下去,

奶奶動作快速而不亂,我小時候矮,人還沒灶臺高,就看見奶奶一手叉著腰一手拿著鍋鏟上下揮舞的,不一會兒就能聞見食物的香味。

一會兒是素菜的清香,會兒是豬肺的鹹香,一會兒是醬油的醬香,飄飄揚揚。

最後,奶奶總是會拿碗舀一點水往鍋中一沏。然後就是那種水遇到熱鍋和油的脆亮的聲音,被嚇到的我老是不知道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了什麼。

奶奶卻好像完全聽不見一樣,飛快地翻炒著。正是因為最後那一小點水,讓食材的味道有了很好的融合,也是過為快速蒸騰的水汽,將那股香味綿延散開好遠好遠。這時候奶奶會暫緩動作,拿出筷子夾上一塊遞到我面前。我就會歡快地張開嘴。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比碗更近一步接觸食物的人。

這時候品嚐的味道就會更成熟,熱熱的有些燙嘴,帶著醬香味泛著油光。可是因為素的配料,又不會覺得膩。

湖南的冬天,有種美味臘肉出了省就尋不到

圖 / pixabay

臘制的豬肺口感不同於新鮮的,它更有肉質的肌理感,沒那麼有嚼勁更面也更綿,

光從味道來說,奶奶的炒臘味都是一個味道,鮮鹹不膩,口留餘香。從廚房到餐桌是有一段距離的,但是我有自信小時候的我可以閉著眼跟著菜碗摸索過去。

現在臘味進廠了,市面上買到的也都是食品加工廠統一生產出來的,可是就怎麼都找不回童年的那種味道了。即使託鄉下的親戚做臘味,運到城市也沒了那股子香味。

因為現在生活便捷,不再燒柴火,製作臘味多是曬乾,然後拿個大缸子拿稻穀殼短時間加工出來的,再怎麼還原也沒有那種消耗時光慢慢沁染的香味。奶奶拿手的炒臘豬肺也很少吃到了,就是吃到也多是遺憾少有滿足。所以,

家味多是留在心裡和記憶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