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小時候我和堂哥、堂弟們一同寄養在爺爺家。

爺爺奶奶帶我們

4個孩子。

父母都外出打工,我們是典型的留守兒童。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那時家裡生活條件很差,吃頓肉都要看日子,菜油也是每個月限量。

小孩沒有什麼零食,因此麥收時節便成了大人小孩期盼的佳節。

因為爺爺會給我們做麥粑粑(類似於鍋盔

,但沒有鍋盔好吃)。

8月,麥子

收回來,曬乾、磨成白白的麵粉,加水揉成麵糰,然後做成一個一個的餅放在油鍋中炸。不能算炸,最多算煎,因為只有鍋底有點菜油,最多將菜油淋一圈在鍋周圍,然後燒火烤,不停

翻面,由於油少麥粑粑只能發黃發黑發硬,一鍋麥粑粑便做好了。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從和麵開始,我們兄妹幾個就圍著爺爺的盆轉;炸粑的時候我們就圍在鍋邊,爺爺家的土灶被我們圍得水洩不通。

中間的粑油黃酥脆,散發著誘人的香味,而鍋周邊的麥粑都白黑白黑的,沒有油氣,只是麵糰被火烤乾烤熟了而已。

我們幾個孩子哪怕被煙熏火燎,被火炕得滿頭大汗也沒有人退縮,幾雙眼睛都直勾勾地等到中間那個油粑出鍋。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幾個高矮不一的孩子,滿頭大汗,花貓大臉,汗水從頭髮皮滲到頭髮絲,再打個圈掉到額頭上臉上衣服上,印成中國地圖。口水吞了又吞,大家都直盯盯的看著鍋中間的那個

粑,不是因為最大,而是因為油最多。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那個年代有油氣就是幸福的生活。

爺爺看到幾個狼狽樣兒的孩子不由得哈哈大笑,都有都有。

起鍋了,

爺爺將中間的粑在菜板上用刀小心的平均分成四份,我們每人得一份,然後蹲在堂屋門檻上吃得香甜、滿足。

吃著自己的看著別人的,生怕自己的吃完了別人還沒吃完,那樣會忍受被誘惑的風險。

吃完了還不忘埋怨爺爺把中間的粑做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小了,如果做大點大家都吃油油的麥粑。從此以後爺爺就特意將中間的粑粑做得更大,但是油氣就麼有那麼足了。

後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了,我們長大了,也不再圍在爺爺的鍋邊轉了,爺爺每次還是習慣性地將鍋中間的粑做得最大,端上桌,留給我們吃。

大家還是喜歡吃,不過不像以前那麼爭著吃了,分一塊放在嘴裡嚼嚼,似乎還是兒時的味道。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小時候鍋中間的麥粑粑

再後來,爺爺去世了,我們農村也不再種麥子了,也沒有了麥收季節的期盼,大家也不再做麥子粑了。但是兒時鍋中間的麥子粑粑的味道在我記憶中依然瀰漫著油酥的香味。

那是生活的味道,很香很酥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喜歡我的分享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