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

ZAKER哈爾濱記者 羅彥坤

又到一年鳥飛還,木蘭縣建國鄉利勤村西山又熱鬧起來。25年來,在“護鳥人”馬永軍的悉心照料下,兩對蒼鷺繁衍出超千子孫。長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愛鳥護鳥成了村民的生活習慣。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

鳥進人退,再一次出讓生存空間

站在利勤村遠望西山,就能看見成群的蒼鷺銜樹枝、築新巢的場景。“今年的鳥真是太多、太多了,少說也得有五六百對,林子裡的300多個鳥巢根本不夠用。”馬永軍說。

隨著鳥群的終日忙碌,樹梢上“長”起一個個鳥巢,居住的問題解決了,捕食仍是個大問題。為了讓蒼鷺有更多的覓食空間,從去年秋天開始,馬永軍家的十幾個魚塘就沒下過一網。今年他把魚塘全部讓給了鳥群,蓄滿了水,確保蒼鷺有水域覓食,偶爾馬永軍還要往魚塘裡投放幾擔小魚,基本緩解了蒼鷺“斷糧”問題。

鳥進人退,馬永軍出讓魚塘,進一步拓展了蒼鷺種群的生存繁衍空間。擴大了領地後,鳥變得越來越不怕人,經常飛到村子裡落腳。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

生產轉型,養豬籌錢喂蒼鷺

徹底失去魚塘的收入後,馬永軍開始改行養豬,七八十頭育肥豬個個都快長到300斤了。“一家老小要吃飯,千餘隻大鳥要吃食,全指望這群豬了。”言語間,馬永軍早已經把這群蒼鷺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從去年開始,馬永軍因腦梗無法再幹農活,家裡的稻田都承包出去了,養豬成了他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

對於這麼多年護鳥的投入與付出,馬永軍認為很值。“這群鳥選擇在這安家,是全村的福氣,到啥時候我都得管這群鳥,孩子們也都非常支援我。”馬永軍說。

每天站在自家院子裡遙望西山,聽鳥兒叫聲、看鳥兒盤旋,馬永軍心裡美滋滋,巡山護鳥的擔子已經由兒子馬龍擔負起來,愛鳥護鳥早就成了家風。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

綠色種植,向綠水青山要效益

怕有人禍害鳥,每年春夏兩季馬永軍都不敢出遠門。近幾年他發現,沒人再去打鳥、掏鳥蛋了。在馬永軍的帶領下,村民們已經接受了鳥群,和鳥成為了朋友。

今年春耕,在馬永軍的建議下,鄉親們達成了一個共識。西山下幾百畝稻田改成了綠色水稻種植區,誰家也不用農藥、化肥,鄉親們這樣做,稻田裡的田螺就無毒無害,可以給蒼鷺提供更多食物。

“下一步,我們還要成立合作社,發展有機水稻種植,田間覓食的蒼鷺就是無害化稻米‘活標籤’,等推出了‘蒼鷺大米’不愁賣不上好價錢。”馬永軍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馬永軍為首的鄉親們堅信這一點,他們守著“山林鳥部落”,開始摸索著走上一條向綠水青山要高效益的特色種植之路。

影片、圖片拍攝 護鳥攝影師耿振來

編輯 李洪霜

值班主編 寇青

“山林鳥部落”蒼鷺築新巢,愛鳥護鳥已成這裡的村風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