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漂亮!邳州小夥為葫蘆“刻”出“新生”

“葫蘆”諧音“福祿”,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象徵。一顆普通的葫蘆,經過“邳州工匠”谷昌的一雙巧手打磨,就能變成精美的燈飾、吉祥的擺件、別具匠心的容器,頗受人們喜愛。

為讓葫蘆雕刻技藝被更多人熟知,谷昌一直默默堅守在傳承之路上。

漂亮!邳州小夥為葫蘆“刻”出“新生”

刀尖上的舞蹈

走進谷昌的家中,這裡儼然是一個小型“葫蘆博物館”,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製品。“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心細緻,才能做出精美的作品。”谷昌坐在工作臺前,一刀一刀小心雕刻,精心打磨作品。

谷昌是邳州市邳城人,今年33歲。20歲那年,一次偶然機會,谷昌發現葫蘆鏤空透光後的光影造型特別美,便迷上葫蘆燈製作,從此與葫蘆結下了不解之緣。“葫蘆在過去農村是舀水和盛酒的工具,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被塑膠製品代替失去這部分價值。”谷昌說,“我想透過自己一技之長,賦予葫蘆新功能,展示更大作為。”

在谷昌的雕刻技藝為葫蘆帶來“新生”的同時,葫蘆也成就了他的工匠精神。設計草圖、手繪圖案、雕刻、打磨……迷上葫蘆燈的谷昌開始了漫長的鑽研之路,然而,這條路並不輕鬆。“葫蘆本身是自然生長的,每一個葫蘆不僅長相不一樣,葫蘆不同的位置厚度和紋理也不一樣。”谷昌說,雕刻葫蘆時必須要有精準的把握,使用不同的力度,“雕輕一點破不了壁,一旦用力過猛則會前功盡棄。”

在谷昌看來,雕刻藝術雖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蹈”,但實際的雕刻過程枯燥又繁瑣,一不小心手滑,刻在圖案之外是常有的事。“非痴迷,很難堅持。一個葫蘆被雕成一件精美的燈具,差不多需要半個月時間,有時候手上劃個小口子、小裂縫,都很正常。”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嘗試後,谷昌對葫蘆燈技藝瞭然於胸。他不僅熟練掌握了葫蘆燈的雕刻技巧,還能從葫蘆的選籽、種植、培育、收穫開始綢繆。“什麼樣的葫蘆做什麼用,適合做成什麼樣的燈,咱都心裡有數。”谷昌說。

讓“葫蘆寶貝”走得更遠

谷昌製作的葫蘆燈既有裝飾的美感,也有照明的實用性。他的作品初步分為五大系列,有上百種花式、圖案。

漂亮!邳州小夥為葫蘆“刻”出“新生”

谷昌認為,這正是純手工雕刻的魅力所在。“只要有創意和靈感,就能挖掘出更美麗的東西,這和工業化批次生產的產品是不同的,因為手工製作葫蘆燈,100個燈出來就是100種效果,就是100種美感。”

早在2007年6月,谷昌從事的這種葫蘆鏤空雕刻就被市政府列入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作為工藝葫蘆傳承人,谷昌也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中求變,將傳統的吉祥圖樣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讓手中的“葫蘆寶貝”走得更遠。

為了讓手上的技藝被更多人所熟知,谷昌還設計製作了葫蘆酒壺、小掛件、手把件等雕刻品,並透過網路直播方式現場教學,直播賣貨。谷昌說:“我現在每天晚上都會直播,主要是直播教學,教學員怎麼做葫蘆燈,也在網上收了一部分徒弟,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基本上做一段時間,產品達到足夠數量後,我就開始直播賣貨,一場直播就可以賣差不多了。”

一個個不起眼的葫蘆,透過谷昌的手,成為可以給人們帶去祝福與吉祥的小物件。而他的葫蘆燈也漸漸在業界傳開,引得不少人上門“求寶”。“作為手藝人,在創新的同時傳統技藝咱不能丟。

下一步,我打算結合我們邳州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把其展示在葫蘆燈上,讓更多人瞭解邳州葫蘆燈,進而推介邳州文化。

”谷昌表示。

徐報融媒記者:顏子舒/文、圖通訊員:王壯 杜洋編輯:傅付責編:王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