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是孔明首秀,也不是被迫反擊,火燒博望坡的真相竟是一場偷襲?

通常情況下,三國故事中的劉備形象是一位仁義之君,哪怕不得已發動戰爭,也大多屬於迫不得已情況下的防守反擊。

但我們結合史書記載來看,很多時候和通常觀念完全不同,甚至顛覆我們的認知。

比如,博望坡之戰並不是孔明首秀,也不屬於被迫反擊,反而是劉備集團的一場偷襲。

不是孔明首秀,也不是被迫反擊,火燒博望坡的真相竟是一場偷襲?

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襲”,不光打勝還獲得了人心,但功勞卻被算到諸葛亮頭上

《三國演義》中,博望坡之戰一向被視為諸葛亮登場後的第一戰,曹操指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戰將南下進攻新野的劉備,劉備不得已被迫反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第一,劉備方面並不是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北侵”許昌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在官渡之戰險勝不久,正在收拾袁氏家族的殘餘勢力,更是無心應付其他方面的壓力,所以主動去打劉備幾乎不可能。而為應對劉備的北伐軍,曹魏方面是夏侯惇帶著于禁、李典等戰將進行了一場防守反擊戰。

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第二,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功勞

他在撤退的路上設下伏兵截擊了夏侯惇、于禁,但看到李典援軍來救,還是主動撤退。劉備的這次偷襲獲得了一定戰果,撤退途中又設伏兵擊敗夏侯惇、于禁,繼續擴大了戰果。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第三,劉備主動進攻,還是劉表授意的?

雖然不排除他有北伐許昌,救出漢獻帝的計劃。但他趁著曹操大軍在北方清剿袁氏殘餘勢力的時候搞,獲得的人氣和影響一定是比偷襲獲得的戰果還要大,選在敵人空虛的時候進攻,冒的風險很小,而勝的機率更大。劉表想要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的可能很大,但劉備的偷襲很完美,讓他佔盡了便宜。

不是孔明首秀,也不是被迫反擊,火燒博望坡的真相竟是一場偷襲?

不是孔明首秀,也不是被迫反擊,火燒博望坡的真相竟是一場偷襲?

劉備對當地士族豪強的吸引力令人瞠目結舌,在徐州豪強助他不助陶謙,然後就有了“三讓徐州”的故事;後來到了益州,引得又一批當地士族豪強,如法正、孟達來投……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表當時心裡也苦,請神容易送神難,他死後,荊州(大部分)日後還是歸了劉備。劉備主動出擊偷襲許昌,從他一出發,就已經在釜底抽薪,不管是不是他劉備盤算好的計劃,荊州的人心就已經開始倒向劉備。

博望坡之戰,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防守反擊戰或是突襲戰,而是一場人心之戰。戰場之外,人心的收復是這場偷襲帶給劉備的最大意義。

不是孔明首秀,也不是被迫反擊,火燒博望坡的真相竟是一場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