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一週推文|

《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作品簡介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作者透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讚頌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的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

創作背景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藤野先生這時正在該校任解剖學教授。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另一個教授

《藤野先生》這樣描寫恩師的登場:“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全文始終未提藤野先生之外的另一個解剖學教授叫什麼名字。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七十年代,日本的“魯迅在仙台的記錄調查會”曾經遍尋當年周樹人在仙台的日本同班同學,請他們對照《藤野先生》談談印象中的周君與藤野先生。老同學們一致 指出,“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這沒錯,然而,最初並非骨學,而應當是解剖學史。後來講授骨學的也不是藤野,而是敷波重次郎(後改名為“敷波重治郎”)教授。

初次相遇

大學的第一節課,新生們在講臺上敷波先生的炫目光環照亮之下,彷彿洞見到自己未來作為醫學者的光明道路。而一百一十一名新生之中,唯一的外國留學生,來自中國的周樹人,則似乎並未感受到這輪耀眼的光環。二十二年之後,一九二六年十月,當魯迅在廈門島的燈下回憶仙台的求學生活時,記憶的聚光燈卻對準了開學第一天下午上場的藤野先生。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敷波比藤野早一年到仙台醫專任教,從一九〇二年開始,新生一年級的級長(班主任)由敷波擔任,藤野是副級長,這樣的搭配持續到一九一五年藤野的去職。按第一學年的課表,敷波講授六門課,藤野講三門課。若以授課時間而論,敷波明顯多於藤野。魯迅同班同學名古屋長藏一九三七年寄給朋友的信件中提到,當時敷波、藤野兩位教授也許是出於對唯一的外國留學生的同情,有時把周樹人叫到自己的研究室,問他是否明白了。

風格迥異的兩位先生

敷波與藤野的人生簡歷有很多交叉點:兩人年紀相仿(敷波年長兩歲),同樣來自北陸,一八九七年各自辭去所在大學的助教工作來到東京帝國大學同一個解剖學部門進修,又得到同一位教授大澤嶽太郎的推薦到仙台醫專任教(三寶政美:《另一位解剖學教授敷波重治郎先生記事》,松田章一:《曾教過魯迅的敷波先生》)。現在福井縣文書館仍儲存著藤野先生找工作時的幾封信,他先是向金澤第四高等學校求職,收到拒信,後又拜託大澤嶽太郎教授給已入職仙台醫專的敷波寫信,要求其向校長推薦。在敷波力保之下,藤野於一九〇二年入職仙台醫專,擔任講師,與敷波共同講授解剖組織學課程。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雖然同臺授課,但兩人的生活面貌又有著天壤之別,一九七三年,“魯迅在仙台的記錄調查會”採訪了七名周樹人的同學,採訪者有意地引導受訪者比較兩位先生的情況,有些細節頗耐人尋味。敷波比藤野早四年當上教授,月薪一千元,而藤野在教授裡面是最下層的十二級,月薪只有六百元。其他教授每天都坐人力車到學校,只有藤野是步行上班的。

三十歲的老先生

藤野先生其實只比魯迅大七歲。一九〇四年,二十三歲的周樹人入學那一年,藤野先生正好三十歲。日本人非常講究“年齡序列”,有時新聞報道或者文章提及某人,還會在後面括號標明年齡。藤野比敷波小兩歲,資歷也較淺,事事被敷波佔先。可是魯迅當時並未留意這些,卻記得藤野先生與他談話時“有些悽然”的細微表情變化。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仙台的不愉快經歷在魯迅離開日本之後,變成心底不願觸控的疤痕,夾雜著未能報答先生好意的愧疚。魯迅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致山本初枝夫人的信中說:“藤野先生是大約三十年前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學教授,是真名實姓。該校現在已成為大學了,三四年前曾託友人去打聽過,他已不在那裡了。是否還在世,也不得而知。倘仍健在,已七十左右了。”雖然魯迅與日本朋友交往密切,但他似乎並沒有打算認真尋訪老師的下落,寧願把他想象為一位故去的老先生,遠遠地供奉在心頭。

師者本心

一九三四年,病中的魯迅曾對內山完造說:“中國四億民眾其實都得了大病, 病因就是之前講過的‘馬馬虎虎’,一種隨便怎樣都行的極不認真的生活態度……我想日本人的長處就是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像書裡說的那樣把生命都搭上去的認真勁兒。”藤野先生的“太認真”樸拙態度,或許給了魯迅一點啟發,那就是,無論面對怎樣的現實,盡到自己的責任,只管打坐,直心而行,在日常雜務中找到自我救贖的路子。

一週推文|《藤野先生》背後的故事

儘管《藤野先生》沒有提到敷波先生,然而下筆的時候,恐怕魯迅還是想到這樣一個人生贏家,站在藤野先生的對面。敷波先生的機巧順暢,更襯托出藤野先生的木訥笨拙,更彰顯出藤野先生赤誠的“師者本心”。

排版:多媒體工作室 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