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教小學語文難,教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古典詩詞,更難。筆者來跟大家數一數,近些年教小學詩詞時,我和同行們遇到的“奇怪”問題:

有學生問:“老師,李白是不是高度近視?不然為何會把床前的明月光,看成了地上霜,我上幼兒園的弟弟都不會看錯!”

還有學生問:“老師,李白是不是瞎寫,我才跟爸媽從廬山回來,那瀑布只有一丟丟大,怎麼可能疑是銀河落九天?”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更有學生問:“老師,蘇軾完全是在吹牛,河豚一般都在水下游,他怎麼知道正是河豚欲上時?”

一般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我和同行們的“殺手鐧”就是兩個字:意境。我們會告訴孩子們,對於古詩詞,我們要從詩的意境之美來品讀,語言之美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咱們不能太過較真。一般來說,這樣的回答基本上能讓他們勉強接受。

但是,這也保不齊會遇到連我們都解答不了的問題。比如,我的同行盧老師就曾遇到一個關讓她十分頭疼問題。她的一位7歲學生,在讀完“鋤禾日當午”後,問了她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鋤禾日當午”咱們都知道,出自《憫農二首》:

《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有些版本的教材中,只有其二,沒有其一,多數人猜測可能編教材的專家們,覺得“餓死”二字有點兒太過殘酷了,不太適合剛上小學的小朋友讀。

盧老師班上一個7歲的孩子,發出了這樣的靈魂拷問:“老師,像李紳這種人品極差的人寫的詩,為何能入選課本呢?我媽說,這種人的詩就該從課本里踢出去!”

孩子之所以這麼說,是有原因的。近些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詩詞愛好者都加入了詩詞鑑賞的行列,詩人李紳的生平及人品,被大家扒得一清二楚。

李紳是唐代名臣,他出生官宦世家,年少時就頗有才名,中晚年曾出任宰相一職,一時風光無限。他病逝後,唐王還追贈其為太尉,並賜諡號“文肅”,聽上去好像很是德高望重。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從他寫的《憫農二首》來看,他似乎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但事實上,這首詩其實是他飛黃騰達之前的作品,他發跡後則成了個愛耍官家威嚴,極為令人憎惡的人物。還沒出任宰相前,他曾在淮南任節度使,當地百姓紛紛逃難至別處。

據說,當年李紳愛吃雞舌做菜。一隻雞隻有一根舌頭,為了湊成一盤菜,他每次需要耗費300多隻雞。每次取了雞舌後,他都把雞的其餘部分扔在一旁,對此他是一點兒都不覺得浪費。

這也就是明明這麼有才的一個詩人,同朝為官的劉禹錫、韓愈等人,都不願意跟他來往的原因。因為看不順眼他這種品行,劉禹錫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嘲諷他。

正如這名7歲的孩子所言,李紳的人品確實值得商榷。因此,對於孩子提出的靈魂拷問,盧老師內心也是贊同的。然而,她畢竟只是一個一線老師,為何教育專家及教材編寫者會把這詩收錄進課本,她也不太清楚。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而且,該不該刪除這樣的詩,也不是她能決定的。因此,她只能回答學生:“我無法回答你這個問題!”

人品不太好的詩人,他們的作品現代人是否應該讀?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這種詩還有很多,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也曾遇到這樣的尷尬: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因為這首詩寫得太好,還誕生了成語“近鄉情怯”。但作者宋之問卻並不是什麼善類,為了巴結武則天的寵男張易之,他壞事做盡,既出賣過同僚,又時不時四處煽風點火。

7歲娃讀“鋤禾日當午”,發出靈魂拷問,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問題

武則天逝世後,一向看他不順眼的唐中宗便找了個機會貶了他。結果,宋之問因為害怕,便偷偷逃了。這首詩就是他在路過老家時寫的,在外做了壞事,他當然會近鄉情怯。

人品不好,但詩卻很好,這詩到底讀還是不讀?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老師和家長在講解這類作品時,不必刻意迴避詩人的生平,完全可以把他們當成反面例子,給孩子正面教育。而詩作本身,該誇還是得誇。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