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魯迅:《孔乙己》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魯迅的小說中多愛描寫“鉅變下的小人物”,這是小說從古典走向現代的嶄新變革。

古代小說多注重情節的離奇性,人物的非凡性,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模式,在戲臺上被傳唱了幾千幾百年,卻始終不曾被厭倦。

魯迅:《孔乙己》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但自魯迅開始,中國小說開始轉向描寫社會真實的軌道,他的小說中幾乎很少出現英雄、神怪傳奇,但是卻有著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孔乙己》正是一篇對傳統英雄主義進行解構的小說,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孔乙己》中的主角是一個落魄的讀書人,他自以為是國家社會不可或缺的君子,幾千年來的科舉取士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官本位”思想,在《孔乙己》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魯迅:《孔乙己》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然而到了現實中,因清王朝覆滅帶來的影響,他的晉升渠道一朝破滅,由此在《孔乙己》心中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感。

因為固守傳統,僅靠讀書沒有長久的謀生手段,他做出了許多荒謬,但是細想來卻又能夠理解的行為。

例如,他竊書卻要辯解著說: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是怎麼能算偷呢?這樣聽起來可笑卻又值得深思的怪話,他迫於現實無奈卻又堅持著讀書人僅有的清高與顏面。

他為自己識得“茴”字的四種寫法而自豪,耐心地教導孩子們,但同時也嘆息於周圍酒客對他的恥笑與不解。

魯迅:《孔乙己》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如果是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孔乙己》或許會成為常見的,也是最正統的“落魄才子”的形象。

可惜在魯迅的小說中,不會有貌美如花的官家小姐,或是狐仙對他另眼相看;時代的衝擊、王朝的覆滅,科舉制度的廢除令他一步步成為眾人眼裡的小丑,也成為了大時代來臨下,舊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縮影,兩者之間的巨落差彰顯出個體在歷史洪流前的渺小脆弱,由此帶來更深層次上的、命運般的悲劇性和無力感。

魯迅小說的寫實性便體現在此,他始終保持著對下層民眾的關注,他太注重人的靈魂,因而小說風格沉重,產生不了多少樂觀情緒。

魯迅:《孔乙己》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隱藏著犀利的諷刺

其中對“知識分子”這個題材的表現,魯迅的探索與挖掘是非常深入的,他寫過三代知識分子:

第一代是科舉制下的舊文人,如《孔乙己》;

第二代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知識分子,如《魏連殳》;

第三代是五四新思潮中的知識分子,如《子君》《涓生》。

每代人都遭遇了他們各自的精神困境。

魯迅小說的筆鋒常常是現實的冷酷的,但換個角度來看,他更是充滿悲憫與憂憤的,他要書寫真實,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要尋找靈魂的皈依與安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