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誦讀經典」鄭利莎:《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繼承總理遺志 踐行全民閱讀

《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誦讀者: 鄭利莎, 長安街讀書會京直組成員。★點選收聽誦讀音訊★

《良耜》【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參考註釋:⑴畟(cè)畟:形容耒耜(古代一種像犁的農具)的鋒刃快速人士的樣子。⑵俶(chù):開始。載:“菑(zī)”的假借。載是“哉聲”字,菑是“甾聲”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畝:古時將東西向的耕地叫東畝,南北向的叫南畝。⑶實:百穀的種子。函:含,指種子播下之後孕育發芽。斯:乃。⑷瞻:馬瑞辰《毛傳箋通釋》認為當讀同“贍給之贍”。瞻、贍都是“詹聲”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讀同“汝”,指耕地者。⑸筐:方筐。筥(jǔ):圓筐。⑹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飯食。⑺糾:指用草繩編織而成。⑻鎛(bó):古代鋤田去草的農具。趙:鋒利好使。⑼薅(hāo):去掉田中雜草。荼蓼:兩種野草名。⑽止:語助詞。⑾挃(zhì)挃:形容收割莊稼的磨擦聲。⑿慄慄:形容收割的莊稼堆積之多。⒀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牆。⒁比:排列,此言其廣度。櫛(zhì):梳子。⒂百室:指眾多的糧倉。⒃犉(rǔn):黃毛黑唇的牛。⒄捄(qíu):形容牛角很長。⒅姒(sì):通“嗣”,繼續。▼參考譯文:犁頭入土真鋒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穀種子播田頭,粒粒孕育富生機。有人送飯來看你,挑著方筐和圓簍,裡面裝的是黍米。頭戴手編草斗笠,手持鋤頭來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爛作肥料,莊稼生長真茂密。揮鐮收割響聲齊,打下穀子高堆起。看那高處似城牆,看那兩旁似梳齒,糧倉成百開不閉。各個糧倉都裝滿,婦女兒童心神怡。殺頭黑唇大黃牛,彎彎雙角真美麗。不斷祭祀後續前,繼承古人的禮儀。▼參考賞析:從《周頌·良耜》詩中,已經可以看到當時的農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頭及“鎛(鋤草農具)”是用金屬製作的,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的最大特色是“詩中有畫”。全詩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寫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層,從“獲之挃挃”到“婦子寧止”七句,寫眼前秋天大豐收的情景;第三層,最後四句,寫秋冬報賽祭祀的情景。詩一開頭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畫面:當春日到來的時候,男農奴們手扶耒耜在南畝深翻土地,尖利的犁頭髮出了快速前進的嚓嚓聲。接著又把各種農作物的種子撒入土中,讓它孕育、發芽、生長。在他們勞動到飢餓之時,家中的婦女、孩子挑著方筐圓筐,給他們送來了香氣騰騰的黃米飯。炎夏耘苗之時,烈日當空,農奴們頭戴用草繩編織的斗笠,除草的鋤頭刺入土中,把荼、蓼等雜草統統鋤掉。荼、蓼腐爛變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黍、稷長勢喜人。這裡寫了勞動場面,寫了勞動與送飯的人們,還刻畫了頭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畫圖中。在秋天大豐收的時候,展示的是另一種歡快的畫面:收割莊稼的鐮刀聲此起彼伏,如同音樂的節奏一般,各種穀物很快就堆積成山,從高處看像高高的城牆,從兩邊看像密密的梳齒,於是上百個糧倉一字兒排開收糧入庫。個個糧倉都裝滿了糧食,婦人孩子喜氣洋洋。“民以食為天”,有了糧食心不慌,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這可說是“田家樂圖”吧!另外,這首詩用韻或不用韻,依據內容的需要而作靈活處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載南畝”,開頭兩句都用韻,“耜”“畝”葉之部韻。接著“播厥百穀,實函斯活”兩句,卻是無韻句。“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寫婦女、孩子到田間送飯,句句用韻,“女”“筥”“黍”葉魚部韻,節奏明快。“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這五句寫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韻,“糾”“趙”“蓼”、朽”“茂”是幽宵合韻,節奏也明快。“獲之挃挃,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這七句描寫秋天農業大豐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韻外,其餘句句用韻,“桎”“慄”“櫛”“室”葉質部韻,“盈”“寧”葉耕部韻,同樣節奏明快。最後四句,除中間兩句“角”“續”葉屋部韻外,其餘兩句均無韻。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影片、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責編:王汝灝;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