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袁渙侍奉三主卻堅守忠義寧死不罵劉備,去世後曹操為其落淚!

呂布雖是三國第一戰神,但在民間聲譽卻一直很差,這主要是跟他反覆無常,更換了兩任領導有關。三國期間,還有一人,也跟呂布一樣頻繁更換領導,但卻得到了跟呂布截然不同的評價。

此人便是袁渙,乃是官僚子弟,其父親名為袁滂,曾官至司徒。劉備擔任豫州牧期間,結識了袁渙,雙方一見如故,劉備又是愛才之人,便推舉袁渙成為秀才,這個恩情也讓袁渙牢記於心中。後來中原大亂,袁渙便跑到江淮地區,袁術得知後,將其收入帳下。這兩個人算是半個本家,所以袁術對袁渙較為看重,常常會找袁渙詢問一些時事,以獲得解答。袁渙性格直爽,常常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大多數觀點都跟袁術內心所想不同,常常懟的袁術下不來臺。但即使是這樣,袁術卻從未動怒,一直以來都是禮敬三分。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父滂,為漢司徒。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三國志 魏書 袁渙傳》

袁渙侍奉三主卻堅守忠義寧死不罵劉備,去世後曹操為其落淚!

後來呂布跟袁術對戰,袁渙被呂布所捕,呂布得知袁渙是袁術手下頂尖謀士後,便沒有殺死他,而是勸服袁渙為自己所用。當時呂布跟劉備關係還是很融洽地,而恰好袁渙欠劉備一個恩情,便想著待在呂布帳下,也算是報恩了。可未過多久,呂布跟劉備也撕破了臉皮,呂布當時想寫信痛罵劉備,卻苦於詞窮,只好找來了袁渙,希望他代筆。

袁渙侍奉三主卻堅守忠義寧死不罵劉備,去世後曹操為其落淚!

袁渙是個正直人,在他看來呂布既然跟劉備已經鬧翻了,那自己就不算還了劉備的恩情,那定然不能寫信去罵他。於是袁渙拒絕了呂布,引起了呂布的怒火,呂布甚至放言威脅袁渙說:“你若是不寫,我便把你殺了”。可即使是這樣,袁渙依舊面不改色,據理力爭,最終說服了呂布。

>布初與劉備和親,後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三國志 魏書 袁渙傳》

這也是呂布跟袁渙雖然都為多投奔他人,但受到的評價卻截然不同的最主要原因。畢竟袁渙雖然離開了舊主,但也多是迫於無奈,而且也不會去做對舊主有害之事,而呂布則不一樣,還幫著外人殺死自己舊主,如此不恩不義,一番對比下,高低立現。

袁渙侍奉三主卻堅守忠義寧死不罵劉備,去世後曹操為其落淚!

呂布戰死後,袁渙也就投靠了曹操,畢竟他跟呂布關係實屬一般,還沒有愚忠到要跟其同生共死。在曹操手下,袁渙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旅。不過史料記載有限,我們難以得知為何袁渙不去投靠劉備,而是一直待在曹操手下,但可以證明的是他對劉備的那份感恩之心。

劉備出兵東吳後,大敗而歸,曹營裡便一直在流傳劉備已經去世的訊息,不少魏將都喜笑顏開,唯獨袁渙自己在一旁悶聲不語。他跟劉備雖然見面次數少,也多次處於敵對陣營,但他對劉備的感恩卻一直都在,從未消散。古人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袁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此言。也正因此,袁渙也很感謝曹操,畢竟曹操對待有才之人一向是恩威並施。

建安十八年時,曹操稱魏公,袁渙也水漲船高,成為了郎中令,並且可以代行御史大夫的權力,可謂位高權重。之後,袁渙又為曹操提出了寶貴的治國經驗,被曹操所採納,在位幾年後,袁渙離世,曹操為其痛哭,感慨道:“袁渙是我親密的老部下啊。”

>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三國志 魏書 袁渙傳》

袁渙侍奉三主卻堅守忠義寧死不罵劉備,去世後曹操為其落淚!

仔細分析袁渙的一生,會發現看遍整個三國,都難尋忠義方面遠超袁渙之輩,他的忠義甚至可以跟關羽媲美。此外,袁渙雖不如司馬懿郭嘉這般有名,但也是曹營中密不可缺的一份子,是他一直在給曹操出謀劃策,收買民心,幫曹操一步步建立偌大的魏國。

參考資料:《三國志》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