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徐魯:為文化瑰寶的守護者而歌

徐魯:為文化瑰寶的守護者而歌

《沙漠裡的藏寶洞》

新蕾出版社

徐魯 著

黃麗玲 繪

2022年1月出版

位於祁連山下、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又叫“千佛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處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蹟。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皆體現在這處隱藏在大沙漠裡的文化瑰寶之上。它是一個千古之謎,一個歷史傳奇,一座藝術寶庫,也是一部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的史詩。

1943年3月,一位從巴黎里昂美專學習歸來的畫家常書鴻,騎著駱駝來到敦煌。第二年元旦,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擔任所長。新中國成立不久,1951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書鴻仍任所長。新中國的敦煌文物保護、維修與研究事業由此開始,這座瑰麗的文化藏寶洞也有了真正的守護者。

從常書鴻開始,後來一代代來到莫高窟工作的藝術家,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專家學者,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從小跟隨父母親在敦煌長大,耳濡目染著莫高窟藝術,14歲開始和父親一起臨摹莫高窟壁畫,學習傳統文化和繪畫藝術,成年後成為著名藝術設計家和藝術教育家,先後在清華大學營建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任教,1982年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等職。常沙娜被人們尊稱為“敦煌的女兒”。

圖畫書《沙漠裡的藏寶洞》,是我和插畫家黃麗玲合作,獻給開鑿敦煌莫高窟的古代先賢和莫高窟文化藝術守護者們的一支讚歌。在故事裡,我採用了古今兩個時空、古今兩組人物互動出現,兩條故事線索並行推進的講述方式,向讀者展示了莫高窟前世今生的故事。圍繞著兩條故事線索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有色彩燦爛而造型瑰麗的莫高窟藝術風情;有古代先賢不辭艱辛、作善知識,開鑿出第一個洞窟的非凡創舉;有古代的戰亂和近代的西方冒險家給莫高窟帶來的一次次厄運和沉痛的創傷;更有新中國的敦煌守護者們,以莫高窟為家,風餐露宿、披星戴月,為守護、修復和研究這座文化寶庫而付出的艱苦努力。同時,為了增強圖畫書的兒童意趣,我在古今兩個時空、兩個故事裡,特意寫了兩個兒童人物形象:一個小和尚,跟著老和尚一起,親眼見證和參與了第一個洞窟的開鑿,以及莫高窟誕生之初的人情怡怡的景象;一個小女孩,是在莫高窟長大的“敦煌的女兒”,參與和見證了對莫高窟藝術的守護、修復與珍愛。小女孩的形象,貫穿了整個故事;她的觀察和講述,成為故事展開的視角。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美比歷史更真實。要用短短3000字的篇幅,給孩子們講述斑斕多彩的莫高窟文化,講述莫高窟1600多年的前世今生,可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我在構思之初,就確定把“歷史”推到背後,化繁為簡,而把莫高窟的“美”放在第一位,成為主角。3000字的文字,加上40頁圖畫,儘量做到把古今人物、故事、地理、歷史、文化、藝術、知識,以及愛國情懷等元素融為一體,讓小讀者在濃郁的傳統文化風情中,感受和領略到敦煌和祖國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一代代為建造莫高窟付出了心血和生命,卻沒有留下名字的匠人和藝術家們,正是有了他們的守護和付出,才讓這片大沙漠上永遠閃耀著藝術和美的光芒,也閃耀著信念、敬畏與文明的光華。能為他們歌唱是我的榮幸,為中國文化瑰寶的守護者而歌的人,不也應該成為文化與美的崇拜者和守護者嗎?

編輯:

路瀅月

稽核:

楊為民

徐魯:讓奔騰小溪匯入磅礴大河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