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寫出兩本“中國好書”?趙菱與大小讀者分享創作經驗談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姜斯佳 /文 施向輝 /攝)“我從小就熱愛閱讀,喜歡寫作。13歲時,我發表了第一篇文章,18歲獲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2歲時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從此以後,我就走上了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從熱愛閱讀到熱愛寫作,從少年作家到青年作家,從自發寫作到自覺寫作,我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如何寫出兩本“中國好書”?趙菱與大小讀者分享創作經驗談

7月10日下午,“書香中國 · 全民閱讀大講堂”的第五場開講,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趙菱以“閱讀陪伴成長,寫作帶你飛翔”為題,與現場大小讀者分享了自己童年、少年時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故事。講座最後,幾位同樣懷著作家夢的小讀者踴躍上臺提問,獲得了趙菱的親切指導與鼓勵。

從縫紉機桌上開始的寫作夢

如何寫出兩本“中國好書”?趙菱與大小讀者分享創作經驗談

“我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媽媽很喜歡閱讀,家裡有很多書,從國內的優秀文學作品到國外的名著,可以說應有盡有,我是親子閱讀最大的受益者。”從趙菱出生開始,母親就用日記的形式為她記錄下了每一個快樂的、難忘的、有趣的瞬間。趙菱六歲會寫字的時候,母親把厚厚的一摞日記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她,激起了她記錄生活的興趣。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小時候在筆記本上寫,長大後在電腦上寫,即使在出差的時候,她也會在手機的備忘錄裡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觸。

談到自己最初的寫作,趙菱始終難忘一張縫紉機桌:“奶奶家有一架古老的縫紉機,當奶奶取下縫紉機烏黑的機頭,那架縫紉機就變成了一張淡黃色的、光滑的書桌,我就是在這樣的縫紉機上開始自己最初的寫作的。我的面前,是一本粗糙的、甚至有些簡陋的練習本,手中握著一支普普通通的筆,但門外有一棵生機勃勃的石榴樹,樹上開滿了火紅火紅的花朵。這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覺得寫作是一件神奇而美麗的事。”在這張獨特的桌子上,小趙菱模仿看過的雜誌,在筆記上列出“詩歌”“故事”“童話”等欄目,又為每一個欄目寫文章,這就是她最初的“文學創作”。

為了記錄那一刻生命的重量

如何寫出兩本“中國好書”?趙菱與大小讀者分享創作經驗談

趙菱從小就喜歡自然。童年時在自然中的漫遊,讓她知道了每一種樹木的名字,哪一種野菜可以吃,哪一種野果在什麼時候成熟,有時候觀察天牛、蟬、螞蟻和一種叫“花蹦蹦”的小昆蟲,她能一連觀察一兩個小時,看得津津有味。後來,這些植物、動物都被她寫在了作品中。

這個時期發生的一件事,對趙菱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讓她開始從短篇故事轉向了短篇小說的創作。後來,她用一段文字記錄下了當時的感受,並在講座中讀給在場的讀者聽:“有一天,我走在河邊,看到河岸上長著一棵棵高大的白楊樹。白楊樹的枝條在風中輕輕擺動,這時,一根下垂的枝條吸引了我,我看到上面有小小的東西在顫動。於是,我就走過去,仔細一看,我一下子驚呆了。原來,上面有一個拇指大的、深褐色的硬殼。以前我也在樹幹上看到過,以為是樹上的一個小疙瘩,遠遠看去,甚至以為是一小塊泥巴。但此刻,我看到從那個硬殼裡,正飄出一絲絲輕柔的綠絲線,我再仔細一看,天啊,那不是綠絲線,而是一隻只剛剛誕生的小螳螂!它們輕得像一縷絲線,柔軟得像一縷月光,但當它們被風吹到這個嶄新的世界上去,它們柔軟的身體就有了生命的力量,漸漸成長,變得強大起來了。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深深地被震撼了。我輕輕伸出手來,一隻小小的螳螂輕輕地落到了我掌心裡,它是那麼輕,輕得幾乎沒有任何重量。可它又是那麼重,因為那是生命的重量。我感覺生命太神奇了!它是那麼輕盈,又是那麼沉重,是那麼偶然,又是那麼奇妙!當時我心中有一個聲音響起來:我要成為一個作家。我想把我對大自然細膩的感觸、對生命的感觸、對世間萬物的感觸用自己的筆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從那一刻起,少年時期的趙菱在心中堅定了要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的夢想。

兩本“中國好書”背後

“22歲時,我出版了第一本長篇小說。從此,我一直為兒童文學創作而努力。成為兒童文學作家後,我常常想,應該為今天的孩子創作出什麼樣的文學作品,為他們的成長注入積極向上的力量呢?”這時的趙菱從自發寫作開始進入自覺寫作,意識到了作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18 年獲得 “中國好書 ”的《大水》是以趙菱的奶奶童年時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黃河南岸發大水時新奇的景象讓年幼的趙菱印象深刻:“一夜之間,大水忽然湧來,淹沒了村莊、果園和田野,平平的街道變成了河流,孩子們划著一隻木盆當船,就可以劃到街上去……在大水中,糧食吃完了,人們就想辦法編織大眼漁網、小眼漁網去打魚,魚就成了他們災難之中的糧食。會打魚的人家,家裡的盆裡、碗裡,連水缸裡醃得滿滿的都是魚。大水退去後,大地上裂出了手掌寬的裂縫,孩子們可以把手臂伸進深深的裂縫中去。那時的人們很有智慧,他們就在腳上綁上長長的木板,胳膊上挎著籃子,籃子裡裝著麥子的種子,他們走在大地上,把麥子的種子一把一把地灑到大地的裂縫中去,等待麥子發芽生長。等麥子長出麥穗,磨成麵粉,人們就靠這點糧食頑強地生活下去。”老人口中與災難頑強抗爭的真實經歷,對趙菱來說是一堂更生動的生命教育課。成為作家後,趙菱把奶奶講述的故事寫了出來,讓更多的孩子知道,在多年前,一個叫蘭兒的小女孩和她周圍的人們是怎樣不屈不撓地和大水抗爭的。

2020年,趙菱的小說《乘風破浪的男孩》再度入選中國好書,小說以新時代孩子和中國海軍的故事為原型創作。趙菱在南京市一所小學採訪了一個從7歲起學習帆船的男孩,學習帆船很辛苦,但不管天氣多麼惡劣,他從來沒有缺過一次課,後來趙菱才知道,男孩的毅力來自身為中國海軍的父親。“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常常為新時代孩子們的頑強拼搏而感動,為中國海軍的發展壯大而感動,為中國軍人的默默奉獻,無私付出而感動,所以我很想把這種感動傳遞給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