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前言

和親是我國中原王朝的慣例和傳統,不管你是強是弱,這和親都少不了,為什麼少不了呢?因為和親不過是賠個可真可假的公主,順帶一些珍寶物資,就能換來戰爭都得不到的和平交往,於國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當然這只是相比較一個諾大的國家,犧牲一個女人一生的幸福換來一個短暫的盟友與和平,封建統治者們舉雙手贊成。而且,往往和親多是中原王朝佔著“便宜”,中原王朝的皇帝之女嫁給少數民族政權之主,宗法和稱呼上是佔著極大的優勢的。唐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鼎盛時期向其朝貢之國達到三百餘,疆域空前遼闊,東起日本海、西至鹹海、北達貝加爾湖、南據安南,是中國自秦以後第一個未修拒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為什麼不修呢?因為沒必要啊,臣服於大唐的遊牧民族不知凡幾,幾乎不存在什麼襲擾勢力,這一切都是唐軍用敵人的鮮血換來的。唐王朝攻滅東突厥和薛延陀後,唐太宗李世民被周邊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在他之前沒有中國皇帝得到如此王霸之名。唐王朝借羈縻政策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對勢力,能用如此手段開啟戰爭,自然不是運氣好,而是唐王朝實在是太過強悍,終其一朝,滅國三十餘,存活下的那些國家不得不聽話;不聽話不行啊,會亡國的。

即便如此強盛,唐王朝依舊需要用看似“委曲求全”的和親政策,而這就是治國之道,也是唐朝強盛的基石之一。和親政策中的關鍵性人物是和親公主,她們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和親政策的是否成功。從史書來看,唐朝的和親政策是成功的,和親公主在民族融合和社會穩定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詩歌屬於上層知識分子,傳說屬於民間百姓,而這兩者的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都存在著不同。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詩歌吟詠的出塞公主

唐朝是繼漢朝後的又一個和親高潮,為了維護統治、霸主地位和促進國家發展,唐王朝先後於周邊多個有利自己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和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和親公主在唐王朝的歷史畫卷中留下自己的足跡,讓後人敬仰又深思,擅“傷春悲秋”發洩自己情感的文人們沒有“放過”和親公主們。關於唐朝和親公主們的詩歌,數量實在比不上漢朝的和親公主,或者是比不上吟詠“王昭君”的詩歌。在不多的作品中,我們依舊能窺見唐朝和親公主的場景和他人感受。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先進的大唐文化傳入吐蕃、維護兩國發展的同時,吐蕃的文明化程序也得到了加速。有關文成公主的相關事宜情況多存在於藏文文獻和藏族民歌;而金城公主的和親資訊是除開藏文資料外,那些送她出嫁的應時詩歌也不少承載了她的形象和思緒。和親是孤獨且漫長的,充滿著離別愁緒的,踏上這條和親遠嫁之路,將無回頭機會,此生再難見家鄉的鶯飛草長。金城公主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出嫁吐蕃,當時陣勢很大,一部分文臣應詔寫下應制應時的詩歌,來送別這位和親公主。當時的大唐文臣都明白:“此次和親與文成公主入藏有所不同,這次和親是一種委曲求全的辦法,只能用天子嫁女來緩和局面。”因而這些詩歌都有著悲涼色彩,文人們也描繪出和親公主的悲涼形象。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馬懷素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一詩中書寫:“帝子今何去,重姻適異方。離情愴宸掖,別路繞關梁。望絕園中柳,悲纏陌上桑。空餘願黃鶴,東顧憶迴翔。”徐彥伯在同樣詩名的詩中寫:“鳳扆憐簫曲,鸞閨念掌珍。羌庭遙築館,廟策重和親。星轉銀河夕,花移玉樹春。聖心悽送遠,留蹕望征塵。”劉憲也用同樣詩名在詩中寫道:“外館逾河右,行營指路岐。和親悲遠嫁,忍愛泣將離。旌旆羌風引,軒車漢月隨。那堪馬上曲,時向管中吹。”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送別的臣子也不免產生一些傷感情緒寫入詩中,感懷任重道遠、終不得歸的遠嫁公主的悲慘生活。

甚至對比了昔日盛唐和如今大唐,遠嫁的金城公主的悲涼不只代表她一個人,更是屬於這個王朝的。從金城公主以後,包括她的大唐和親公主,詩歌皆是悲涼悽慘。天寶四年,宜芳公主出嫁奚,沒有館閣文臣作詩送別,只有她自己行至虛池驛寫下“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這是她留在人世的唯一事做,要知道當時的唐王朝由盛轉衰,陷入驕奢淫逸中的唐玄宗並沒有意識到大唐邊境問題,遠嫁和親公主不過是飲鴆止渴、緩和工具、表明態度的功能工具;緊隨宜芳公主的是靜樂公主遠嫁契丹,可這兩位公主,都是在不到半年下慘遭殺害。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唐朝真正徹底走向下坡路,只能藉助外在力量維持統治,對回紇和親用上真公主便是最好證明,王建的一首“塞黑雲黃欲渡河,風沙眯眼雪相和。琵琶淚溼行聲小,斷得人腸不在多”直叫人落淚感傷。當然也不是都是這種悲情詩句,武平一的《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廣化三邊靜,通煙四海安。還將膝下愛,特副域中歡。聖念飛玄藻,仙儀下白蘭”,成功塑造出一個安定邊疆、穩定天下、功業在身的和親公主形象。和親公主們在兩國交戰時,冒著生命危險主動加入其中調停,“藕絲蛛網三丈餘,回紇訴稱無用處。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金帛酬馬直。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疏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授金銀與縑彩。”還有一些詩歌栩栩如生地描繪出和親公主的絕色之姿,“那堪桃李色,移向虜庭春”。

傳說記錄的和親公主

唐朝第一位和親公主是弘化公主,對於她的評價和形象描繪是極少的,但在涼州的民間傳說中,涼州人民給我們呈現出一位有血有肉、帶著疏通絲綢之路任務的弘化公主。弘化公主嫁入土谷渾,得到了土谷渾人民的隆重且熱情的接待下,她迅速融入了這個異鄉,消除了遠嫁的疑慮,只剩下激動、開心和幸福。在弘化公主的努力下,涼州美酒再度恢復自西漢以來的貢酒身份,為土谷渾人民帶來富裕的生活。在弘化公主短暫人生的苦心經營下,兩國社會的繁榮起來和兩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每到弘化公主的生辰或忌日或公主到涼州的日子,涼州人民總會“拿著一大壇一大壇的美酒到冶城山崗上祭奠她,感謝她對武威做出的貢獻”。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弘化公主在天之靈,感動武威人民對自己的喜愛,於是收集整理各種美酒的秘方託夢交給靈淵池的主人。在這秘方的幫助下,涼州產出了舉世無雙的美酒,後人還為她書寫下“千秋萬歲無慚節女之陵;九原三壤不謝貞姬之墓”的二十字輓聯。歷史中漂泊、冰冷、孤寂的弘化公主,在民間傳說中卻是血肉豐滿、一生造福土谷渾人民的偉大人物。

文成公主是大唐對外和親中極為重要的一個人物,這位公主的和親與努力,結束了唐與吐蕃之間的大規模戰爭,雙方在一定時間內維持了和平。唐代詩文很難尋覓到文成公主的蹤跡,但是在一則則活靈活現的民間傳說,讓我們對這位公主的事蹟瞭解頗深。相傳,也就是百姓述說,文成公主出生那天“天空出現了一道五色彩雲,不偏不倚,端端正正地罩在那夫人的深宮頂上,彩雲中間,隱隱約約地擺動著一朵又高又大的青蓮花。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傳說,那是南海觀音菩薩送貴人下凡大兆頭”,這樣的異象註定這個女孩的一生不平凡。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吐蕃贊普為娶文成公主經歷了層層考驗,文成公主加入吐蕃也經歷了層層考驗。身在異國他鄉的文成公主,用悲涼的情感使得河神寧瑪讓當地的河水倒流,陪伴著文成公主西去和親。倒淌河見證了文成公主悲涼孤獨的和親之旅,見證了唐與吐蕃的友好交流。有著這麼一則考驗故事:“文成公主路過青海高原,由於行程的艱難,公主和隨行人員隨便找了個地方休息,一隻烏鴉飛來不停地啼鳥,藏王使臣頓哉為了試驗文成公主的真誠與決心,向文成公主謊稱:尊敬的公主,昨晚小臣觀天象,發現一星下地的不吉利之像,很不吉利,今日烏鴉就來報喪說‘喜不喜,喪哇,乾布病,亡呀亡呀‘,公主你要麼掉轉車頭返回長安吧。

文成公主依舊毅然決然地入藏,並說:如果真是這樣,我現在這為藏王苦靈,三日後再啟程前行,到羅協為王舉辦葬禮。我是唐朝的公主,是是藏王的妻子,我永遠留在雪山王國為藏漢兩國的和平美好獻身。願百年之後與乾布,安息在這純淨美麗的雪山上,從今天起再也不回頭往長安。話畢,文成公主就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淚水打溼沙子,感動了隨行的每一個人。”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這個故事很好地反應出漢藏兩族百姓對文成公主的“瞭解”和“想象”。同樣在入藏之後,文成公主受到藏地百姓和神靈精怪的熱烈歡迎,文成公主也投桃報李,給藏地百姓帶來了眾多先進且藏人稀缺的技術、文明、制度和手藝等。總得來說,民間傳說下的唐朝公主,有著悲涼哀怨、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為兩國謀福、促進和親國的發展、造福一方、善良慈祥和機智勇敢等形象。這都是有著多重性的,好似一個完美的女神,專為拯救困苦的世人而來。

結語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運用在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中也是非常恰當的。唐朝的和親公主存在於歷史長河,詩歌和傳說基於歷史現實,再加入情感和想象等進行創作。我們可以說詩歌和傳說很假,也能說“很真”,因為這是百姓和文人心目中的唐朝和親公主。詩歌和傳說的創作及深入人心,並不是某個王朝、某個政權或某個利益集團特意去推動的,而是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使其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最後還編纂成冊、免得被人遺忘。唐朝的和親公主們,在歷史上既偉大又渺小,在詩歌中既悲涼又慨然,在傳說中既卑微又尊貴。即便史書不願為她們留下過多的筆墨,底層百姓還是不願意忘記她們。她們可是封建時代的民族融合大使啊。

從文人詩歌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唐朝和親公主的歷史形象

參考文獻:《唐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中國民間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