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這個明朝官職?

《封神演義》中,作者對哪吒父親李靖的設定是陳塘關總兵。在書中,殷商各關口都安排了重兵駐守,其中上馬管兵、下馬管民的最高將領就被稱為“總兵”。就書中人物而言,除了李靖,擔任總兵的還有三山關鄧九公、遊魂關竇榮、青龍關張桂芳、潼關陳桐、臨潼關張鳳、穿雲關陳梧、汜水關韓榮、界牌關黃滾。

當然,歷史上殷商並沒有總兵一職。總兵這一官職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才被大規模使用的。那麼,反映商周時代的《封神演義》為什麼會出現明朝官職?是作者出錯了嗎?

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這個明朝官職?

《封神演義》中的關隘將領雖被稱為總兵,但實質上與明代的總兵並不是一回事。《封神演義》中的總兵主要負責帶兵打仗,駐防於各個軍事要地或者交通樞紐,類似於戍邊軍隊指揮官。

由於各關隘內都有百姓生活,所以總兵兼管民事,同樣擁有地方治權,這種集軍政一身的官職,比之明代中後期的總兵,更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即便參照明朝,職權較大且同時兼管民事的,只有明朝初年“軍管區”遼東都司的將領、指揮。

有明一代,對於遼東地區的管理是採取都司統軍駐防、分割疆土、全面管理的政策。雖說遼東都司屬於軍事單位,但仍然有不少從事著各行各業的人,也有自外地而來,出身於女真、蒙古、漢各民族的屯墾“寄籍戶”,因此,遼東地區的將領,職權上也兼管民事。

為什麼作者放棄了指揮使這一參考,而選用總兵來稱呼殷商末期關隘將領,答案還要回到《封神演義》中。今天已知最早的《封神演義》是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由鍾伯敬批註,共二十卷一百回,為明代舒載陽刻本。

在這一版《封神演義》中,出現了“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字樣,是《封神演義》作者的通行說法。

有人推測許仲琳生活在明代隆慶、萬曆年間,當時的作家可沒有查閱海量資料的條件,所參考的只有前人的著作,而在當時,可供參考的有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撰寫的《周朝秘史》,也稱《春秋列國志傳》;以及宋元時期出現,在至治年間由建安虞氏刊刻的《武王伐紂評話》。

以周文王被囚羑里一節為例,兩本書在章節前都有收錄詩。其中《封神演義》與《周朝秘史》的詩歌就十分接近。《武王伐紂評話》詩曰:

紂主荒淫國不修,貪迷妲己損諸侯。不從西伯忠臣諫,羑里當囚七載憂。又詩曰:直言骨鯁總皆謀,君不君兮實可羞。《周朝秘史》宋賢道原劉先生有詩云:

七載艱難羑里城,卦爻禍福辨分明。玄機打透失天秘,萬古傳名號聖人。《封神演義》後人有詩讚曰:

七載艱難羑里城,卦爻一一變分明。玄機參透先天秘,萬古留傳大聖名。《封神演義》大量綜合了《武王伐紂評話》《周朝秘史》的內容,但在另兩本書中,對於殷商各關城將領的稱呼是關主或城主,而《封神演義》對關城的將領稱呼改為“總兵”,應該是作者有意為之。

作者這麼做,無外乎出於是方便讀者閱讀的緣故。在明朝中葉,殷商時期的官職稱呼實際已不可考,當時的作者恰逢營伍制在明軍中逐步取代衛所制度成為戰兵的主流,根據《明實錄》記載,掌都司事的,除了都指揮使以外,甚至還有掛都督府銜的。

此外,都指揮使還有管其他事務,還有帶俸無實權的。這麼一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都司衛所的武官,在明朝名義上是官職,但更代表官階,而都指揮使的職能更大是在訓練預備役士兵上面,總兵才是真正指揮作戰的人,故而,被成功借用的是“總兵”一名,而不是都指揮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