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胡惟庸是做了七年的丞相,而問題的核心也是這七年的丞相不斷向朱元璋的皇權發起挑戰,故而才有了“胡惟庸案”的皇相之爭大結局。所以從這一點看,胡惟庸的謀反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件徹底解決了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因此這也是胡惟庸謀反的一大疑點,即朱元璋自導自演的廢相鬧劇,當然,這裡胡惟庸的囂張跋扈是在盡力的配合朱元璋的演出!

>胡惟庸案始末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胡惟庸是以李善長為師友,也是以李善長為核心,拉攏了淮西勢力為一個官僚群體,成為明初最大的一個權利集團。胡惟庸本人也是於洪武六年(1373年),由李善長推薦,出任了大明王朝的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就進為了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當然,這也得益於楊憲被誅。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胡惟庸是以李善長為師友,也是以李善長為核心,拉攏了淮西勢力為一個官僚群體,成為明初最大的一個權利集團。胡惟庸本人也是於洪武六年(1373年),由李善長推薦,出任了大明王朝的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就進為了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當然,這也得益於楊憲被誅。

“(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明史》

胡惟庸與太師李善長關係甚好,他將哥哥之女嫁與李善長之侄李佑為妻,二者結為姻親,算是強強聯合,故而淮西朋黨權勢滔天。胡惟庸也就更為囂張,甚至是開國功勳都已不入其法眼,如與其有背,便加以收拾,徐達因不滿其囂張行徑,直言不諱的告發到朱元璋那裡,因此受到胡惟庸排擠和圖害,劉伯溫的突然離世更是和其脫不開關係。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明史》

胡惟庸獨攬大權以後,生殺廢黜皆可自斷,甚至是高層官員的處罰與任免都不報與朱元璋而自行處理。內外各部門的奏章,都由胡惟庸率先過目,不利於自己的,便扣下不再上呈。明初朱元璋廢罷的眾多功臣武夫,職權盡失,便奔走於胡惟庸門下,賄賂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以求提攜,這也是其培植自己勢力的有力證據。

陸仲亨、費聚先後因小事受朱元璋處罰,隨後胡惟庸便籠絡二人為己效忠,按《明史》的說法,二者也成為胡惟庸在外募集兵馬的左膀右臂。胡惟庸因與陳寧曾同坐中書省,因此二人結為朋黨,後又拉攏毛驤、劉遇賢、魏文進等人作為爪牙。而後,胡惟庸令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為外援。又令元舊臣封績外聯北元,請兵為外應。一切準備就緒,時逢胡惟庸之子乘坐馬車時墜死,胡惟庸便私自處死駕車馬伕,此事引朱元璋大怒,令他償命。胡惟庸害怕至極,於是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並散佈訊息於自己培植的勢力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但時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遣使入明朝貢,胡惟庸身披舊罪仍不收斂,獨斷外使朝貢一事,未報朱元璋,恰恰被內廷宦官碰見,上報朱元璋後再引龍顏大怒,於是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胡惟庸與汪廣洋推諉責任於禮部,禮部又推中書省,這等推諉引起事態升級,朱元璋徹底爆發,牽扯出眾多高層官員的不法舉動,關押下獄者眾多,其中塗節為邀功自保,便告發惟庸謀逆。御史中丞商皓當時受牽被貶中書省吏,為圖官復原職,亦告發惟庸謀逆籌劃,因此胡惟庸案事發,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皆遭誅殺。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李善長家奴盧仲謙再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私下往來諸事,朱元璋定其罪為“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一家70餘口遭誅;陸仲亨家奴封貼木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以及趙庸都參與了胡惟庸的謀逆籌劃。朱元璋繼而徹查,肅清逆黨,後還牽扯出“藍玉案”,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才結束,該案涉及“一公二十一侯”,誅殺同黨三萬餘人,以《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案件疑點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據《明史》另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家裡老宅水井湧出“醴泉”而邀請朱元璋觀賞,稱之為“大明祥瑞”。朱元璋去往途中,於西華門被太監雲奇匆忙攔下,並手指胡家,朱元璋敏銳的直覺告訴他事情有變,因而立即返回宮中,登上城樓才發現胡惟庸家裡佈滿甲士,於是立即逮捕胡惟庸,當即處死。?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據《明史》另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家裡老宅水井湧出“醴泉”而邀請朱元璋觀賞,稱之為“大明祥瑞”。朱元璋去往途中,於西華門被太監雲奇匆忙攔下,並手指胡家,朱元璋敏銳的直覺告訴他事情有變,因而立即返回宮中,登上城樓才發現胡惟庸家裡佈滿甲士,於是立即逮捕胡惟庸,當即處死。?

“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錢謙益

但據《明太祖實錄》來看,此事發生的四天之前,塗節剛告發胡惟庸的謀逆企圖,朱元璋心有多大呢,還能去胡惟庸家裡?再者,胡惟庸這麼聰明的人,如果真要在家裡刺殺朱元璋,會讓城牆上的人看見家裡的刀兵?城牆上可都是守衛宮廷的侍衛啊!所以雲奇告變之事應該屬於杜撰。也是此事的記載,留下了胡惟庸案的歷史疑點,故飽受史學界爭議。

>事件分析

>此事件中,不管胡惟庸是否真有叛亂之舉,他都有必死的理由,那就是相權對於皇權的挑戰超越了朱元璋的心裡底線。

朱元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令大臣上奏,不可“關白中書省”,也就是說大臣奏報任何事,中書省不需要知曉,這已經表明了朱元璋要加強皇權的慾望和需求,在這種形勢下,胡惟庸的擅權就是對於皇權的挑戰,外國使臣入朝納貢都不報與皇帝,國是誰的國?誰又是國的君?而在胡惟庸案後,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體現了朱元璋加強皇權的意圖,此舉也標誌著我國封建社會皇權與相權合二為一,皇帝獨攬大權,至此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做了七年的丞相,位高權重的胡惟庸怎麼就會謀反了呢!

再者,從胡惟庸案牽扯出來的朝廷重臣來看,淮西官僚集團就是朱元璋整治的物件,由於淮西朋黨的拉山頭和小團體,導致了明朝官僚體系的亞健康狀態,限制了明朝官僚體系的健康發展,這對於國本而言是不利的。淮西勢力在明初為朱元璋制衡新派官僚的有力武器,但隨著劉伯溫、宋濂等勢力的衰敗,淮西勢力不僅不再是制衡利器,反而成為毒瘤,故而需要削弱。

綜上所述,胡惟庸在位七年,政績不錯,亦成為朱元璋制衡官僚體系的有力武器,但在其權勢日漸上漲時,需要迎頭痛擊,當皇權不斷受到挑戰時,更需要及時糾正。正如《明史》所言“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此話即可以理解為胡惟庸謀反之罪不止是公佈的那些,還有更多可以挖掘;亦可以理解為朱元璋至始至終都沒有找到胡惟庸謀反的證據。故而胡惟庸有沒有謀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建社會的皇權在此事過後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