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這個事情要從五代亂政說起。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五代13個君主中,能夠享國超過10年的,沒有一個,(梁末帝勉強做了10年,最後是亡身亡國);而死於非命的超過半數,多達7人。

從唐朝門閥政治在五代逐漸崩潰,武人亂政的大背景之下,五代十國期間皇(王)位傳立觀念,或傳弟、侄或者直接是養子,而不傳立幼年甚至成年親子者屢見不鮮。在五代當皇帝風險可以說是中國曆朝歷代之最,很容易亡身亡國,作為五代君主,所以就會出現這種很“特別”的另類傳位繼承方式。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趙匡胤陳橋兵變上位,走的也是五代的老路,他自己對五代的亂局是有著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和理解的。作為一個新朝代的開啟者,他心底裡必然有著深深的恐懼感,恐懼走上五代的老路,武人搶班奪權,幹掉他們一家子。

這種恐懼感使得他在建立的這個新王朝身上做了很多“矯枉過正”的保險,以文制武,杯酒釋兵權,改組中樞政府進一步分權等等加強皇權。但這麼多的“保險”“依然沒能讓趙匡胤放心。

一日未竟統一大業,他大概是不願意立自己的兒子作為繼承人的。在他死這一年,吳越、北漢還在割據,北面強勢的契丹威脅甚大,趙宋的事業看似紅紅火火,但誰也不能保證其一朝就成為“六代”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趙匡胤不立太子是可以理解的,算是延續“五代”選擇繼承人的一種慣性思維,他唯一存活的兩個兒子,次子趙德昭成年了,趙德芳也17歲了,年紀雖然合適立為儲君,但問題是,他們哥倆在這個新生的王朝裡沒啥貢獻啊。

自古以來二世繼承人的擇立往往存在巨大的風險,一代目打江山麾下一批元從功臣,人人都為這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二代目除非親身參與了整個事業的建設,否則冒然上位,成為別人的刀下之鬼的風險性是極大的,比如趙匡胤取代後周,再比如明代懿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對武勳集團的屠戮;前者是功臣取而代之,後者是為沒有政治根基、功勳加持的建文帝掃除威脅。

同時,趙匡胤還有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從小聰明伶俐,卓爾不群,跟小朋友們玩的時候,人人都畏服他,當初“陳橋兵變”時,他也是主要謀劃者和實施者,他跟趙普這種“奸詐”之輩也是眉來眼去,以他為中心的晉王集團無論是在文臣還是武將之中都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可以這樣說,彼時的趙宋王朝,趙光義的影響力僅次於趙匡胤,一旦趙匡胤死掉,誰又能壓得住他呢?他兩個還沒成長起來形成自己勢力的兒子,必然是不能的。想都不用想,趙光義這種野心之輩必然會搶班奪權的。

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趙宋王朝是不適合立繼承人的,或者說,對於趙匡胤來說,不適合立自己的兒子,一旦立了自己的兒子,那麼與晉王之間必然存在著無可調和的矛盾,導致兄弟倆再也不如以前一般“同心協力”,甚至造成嚴重的內鬥。

這種可能出現的局面,是雄心大志的趙匡胤所不能接受的,他死時也才堪堪50歲,至少還能奮鬥十幾年,只要解決了周邊的敵人,然後再慢慢培養自己的兒子,削弱趙光義的影響力,這或許才是他打算。

可惜,他沒能等到這一天就猝死了,他的死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而關於他的繼承人,也留下了“金匱之盟”的傳聞。

趙匡胤身體很好,武藝高強,並不是一個短命鬼,他大概對自己的壽命也是充滿了自信的,所以在繼承人問題上,選擇了最穩妥的方法,那就是”拖時間“,等自己把一切問題解決掉再立太子。

一個二代目想要順利繼承老爹的事業,真的需要相當穩定的政治環境,縱觀歷史,二代目順利上位的朝代真的不多呀。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