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40。李彬

年代:永樂

簡介:在洪武年間,李彬就跟隨傅友德出塞作戰。燕王朱棣起兵時,李彬歸附,並做了朱棣的前鋒,轉戰有功。永樂元年,在丘福的建議下,朱棣封李彬為豐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把李彬召回,捉拿南陽秔君山賊寇。同年七月,李彬以左參將的身份攜徵夷副將軍印授予沐晟,進兵討伐安南,李彬攻破安南西都,又在木丸江大敗賊兵,力助明軍並最終平定安南。永樂十五年二月,李彬受命佩徵夷將軍印,鎮守交趾。當時,交趾人到處起來反抗,李彬派遣將領分道前往征討,而賊人勢力最大的,李彬便親自率兵前往攻打。各支賊人全被平定,只有黎利一再出沒,後來黎利被打的逃到寮國,李彬將要發兵入寮國索取黎利。寮國害怕了,請自捕黎利獻上,正好李彬疾病發作,只好罷兵。不久李彬去世。後繼的孟瑛、陳智、李安、方政等人,都無能討賊。王通取代鎮守交趾之職後,賊勢更盛,交趾終於無法守住。李彬不但參與安南之役,還在宋晟去世後接替鎮守甘肅,之後又前後鎮守廣東、湖南、河南、陝西平定地方叛亂,隨從朱棣北征,指揮右哨,在忽失溫擊破敵人,又率領福建、浙江水師入海剿滅倭寇,堪稱永樂一朝救火隊長。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9。張輔

年代:永樂

簡介:“安南起兵七百萬迎擊張輔,輔以單騎逆擊,大破之,安南遂平,得男女三百餘萬戶。”一人殺退了七百萬大軍,宇宙無敵。張輔是靖難名將、河間王張玉的長子。朱棣即位後,張輔僅被封為信安伯,丘福、朱能進言說:“張輔父子功勳卓著,不能因為是私親就給很少的賞賜。”於是張輔進封為新城侯。1406年明徵安南戰爭爆發,明軍行至廣西時,徵夷將軍朱能暴死,右副將軍張輔接任,張輔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此開始。永樂四年十二月,張輔率軍相繼破賊於嘉林江、多邦城等,安南軍大敗,三江州縣都望風而降。永樂五年五月,張輔擒獲季犛及其太子諸王大臣等,押送京師,至此,安南得以平定。明廷到處找尋安南故國王陳氏後人,卻遍尋不見,於是在安南設立交阯布政司。自唐朝滅亡後,交趾獨立達四百餘年,至此又被明朝重新收入版圖,這都是張輔的功勞。載譽歸來的張輔被進封為英國公。但很快安南陳氏故臣反叛。朱棣只得再次派出張輔,任徵虜將軍,張輔不辱使命,大破敵軍,俘獲簡定,送往京師。之後前前後後,張輔四次往返於安南,而每到之處,都是大破敵軍,讓安南人聞風喪膽(交人所畏惟輔)。朱棣駕崩後,宣德皇帝朱瞻基看到安南數次平定又幾度復叛,覺得應該休養生息,於是和眾臣商議放棄安南,張輔雖然力爭,但沒有如願。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爆發,張輔年邁隨行,殉身兵難,享年七十五歲。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8。薛祿

年代:永樂

簡介:靖難武臣,一開始並沒有入列公侯,直到永樂十八年才被封為陽武侯,但後人又說“靖難”諸功臣,張玉、朱能及祿三人為最,而祿逮事三朝,巋然為時宿將。薛祿是青島唯一一位封侯將領,堪稱青島歷史上的首席名將。薛祿早年在北平從軍。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薛祿隨軍奪取北平九門。真定之戰時,薛祿生擒左副將軍李堅。。建文二年,燕軍攻打大同,薛祿擔任先鋒。建文三年,燕軍大戰滹沱河,右軍退卻。薛祿策馬馳援,前後衝陣數十次,大破南軍,追擊至夾河。單家橋之戰時,薛祿被南軍大將平安生擒,但他奮力掙脫繩索,拔刀殺死守卒,飛馳而回,又繼續作戰,終於擊敗平安。建文四年,薛祿趁勝攻破東阿、東平、汶上,並在淝河、小河、靈璧等戰役中,戰功卓著。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不久稱帝,是為明成祖,明成祖遷都北京,封薛祿為陽武侯,參加了兩次成祖北伐。仁宗繼位,加封太子太保,賜鐵券。宣德年間,薛祿隨宣宗平定朱高煦,又數次擔任鎮朔大將軍,巡視邊防,擊敗進犯開平的瓦剌軍。宣德五年,薛祿進封太保,並在同年病逝。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7。朱能

年代:永樂

簡介:靖難武臣,年少時就一直跟隨朱棣,靖難之役時,朱能與丘福、張玉一起奪取北平九門,控制北平。真定之戰時,朱能率三十騎追擊數萬南軍至滹沱河,耿炳文整兵再戰,朱能躍馬大呼,直衝南軍,南軍望風披靡,死者甚眾,還被俘三千餘人。1400年,朱能在白溝河之戰中擔任前鋒,擊敗南軍平安部。攻打濟南時,朱能駐軍鏵山,率奇兵從後方襲破南軍。十二月,燕軍兵敗東昌,朱棣身陷重圍,張玉戰死。朱能與周長等人殊死戰鬥,保護著朱棣突圍而出。1401年,燕軍在夾河失利,大將譚淵戰死。這時,朱能率軍趕到,擊敗南軍,重振燕軍士氣。不久,朱能在藁城擊敗平安,追擊至真定,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生擒指揮賈榮。1402年,燕軍在合肥戰敗,大將王真戰死。當時,眾將都勸朱棣退兵,朱能按劍而起,道:“漢高祖十戰九敗,最終卻能奪得了天下。而今我們連連得勝,豈能小有挫折便退兵而回,向他人稱臣。”。不久,朱能隨軍南下,擊敗平安銀牌軍,又擊敗前來救援的都督陳暉,並在靈璧生擒平安等南軍名將,五月,朱能奪取泗州,渡過淮河,擊敗盛庸,又攻破揚州。 六月,燕軍渡過長江,由金川門攻入南京。朱棣稱帝后,朱能位列功臣第二,封成國公,僅次於丘福,高於張玉。永樂四年,朱能“請仗天威”,率大軍南征安南,行至廣西時暴死,年僅36歲。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6。丘福

年代:永樂

簡介:靖難武臣,年少時就一直跟隨朱棣。靖難之役時,丘福與朱能、張玉一起奪取北平九門,控制北平。同年八月,丘福隨軍攻打真定,率軍衝入子城。白溝河之戰時,丘福率精兵直搗南軍中堅,但被瞿能擊退。此後,他在夾河、滄州、靈璧等戰役中,一直擔任燕軍前鋒。建文四年,平燕將軍盛庸率軍扼守淮河,以數千艘戰艦遮蔽整個河岸。丘福與朱能率數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偷渡,突襲南軍,擊退盛庸,盡奪戰艦,使燕軍順利渡河。朱棣攻入南京稱帝后,丘福被封淇國公,位列功臣榜首位。永樂七年七月,明成祖因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死使臣郭驥,任命丘福為總兵官,佩徵虜大將軍印,率十萬精騎北征。同年八月,丘福兵至韃靼,卻撇下大軍主力,率千餘騎兵先行,並在臚朐河以南擊敗韃靼遊騎。他趁勝渡河,又俘獲韃靼尚書一人,韃靼尚書詐道:“本雅失裡聞大軍北上,惶恐北逃,離此地不過三十里。”丘福深信不疑,決定疾馳前往,以免本雅失裡逃脫。諸將紛紛反對,建議等候主力大軍到達,丘福卻拒不採納,堅持以韃靼尚書為鄉導,直搗敵營。而後當先率軍疾馳。諸將無奈,只得被迫隨行。不久,韃靼大軍突然殺至,將丘福等人重重包圍。王聰戰死,丘福與李遠、王忠、火真盡皆被俘遇害,麾下全軍覆沒。丘福死時,終年六十七歲。明成祖聞訊震怒,決定御駕親征,並剝奪丘福的世襲爵位。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4。平安

年代:建文

簡介:靖難之役建文軍名將,朱元璋養子,早年隨朱棣多次出塞作戰。平安自建文元年,以先鋒之職參加戰役以來,分別於建文二年四月、建文三年三月、七月、八月、建文四年四月於白溝河、單家橋、楊村等地屢敗燕軍,擊殺燕軍驍將王真等數人,敗燕將房寬、陳亨、薛祿、李彬等七人,擒獲薛祿,兩次險些刺死朱棣,燕將中無人敢擋其鋒,威名赫赫,戰功無數,整個靖難之役中,朱棣屢次和南軍大戰,所向披靡,唯獨在對平安、盛庸二人時才會挫敗。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靈璧之戰,建文軍糧運被燕兵所阻,不能運達,平安、何福等諸將商議後,決定轉移到淮河去尋找糧食,於是當夜下令聽到三聲炮響馬上出發。二十九日,燕軍突然進逼靈璧,發射三炮,南軍誤以為是出發的訊號,爭相奔往營門,於是營中大亂,燕軍乘機進攻,南軍大敗,何福逃跑,平安和陳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人為燕軍俘虜,此戰也告示著建文回天乏術。平安被俘後,燕軍將士紛紛請求殺死平安,但朱棣愛惜平安的才勇,便挑選精銳士兵將他護送到北平。永樂七年三月,明成祖巡幸北平,翻閱奏章時見到平安的名字,對左右說道:“平保兒還在世嗎?”,平安知曉後,識趣地自殺了。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3。瞿能年代:建文簡介:掌管全國所有衛所,在跟隨藍玉渡過大渡河征討西番部落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後又被任命為副總兵討伐建昌的叛軍酋月魯帖木兒,在雙狼寨大破敵軍。朱棣起兵“ 靖難”的時候,跟隨 李景隆北上討伐朱棣。瞿能在即將攻進了北平彰義門的時候,李景隆嫉妒他的功勞,下命令收兵,於是便貽誤了這千載難逢的戰機:次日,朱棣已掃平北京外圍,回師來援,燕軍多為邊關勇將,南軍眾將見燕軍提刀躍馬,衝陣而來,俱皆退縮,不敢上前。只有瞿能縱馬出陣,直殺得天昏地暗,讓燕軍個個膽寒。建文二年五月,雙方在白溝河展開大戰,時任南軍都督的瞿能首先出戰,一馬當先,直搗燕軍之陣,燕軍無人可敵,立被擒殺數百,使燕將人人面有懼色,不敢迎戰。情急之下,朱棣令萬騎佈陣,直衝瞿能中堅,瞿能不為所動,勒馬連呼“滅燕!滅燕!”,殺向北軍,一時間,南軍士氣大振,大有頃刻間將燕軍踏為齏粉的勢力和氣魄。朱棣連連退卻,三度易馬,劍折矢盡,在戰鬥中,瞿能當年十七歲的兒子更是用“狼牙箭”射中朱棣的頭盔。朱棣身邊數位燕將同百餘騎士均被瞿能斬殺,正當燕軍驚懼欲亂之際,忽然颳起一股旋風,李景隆將旗嘎然折斷,南軍為之所動,混亂一團,瞿能本人也迷目難開,被朱高煦領眾擊殺於馬上,明軍全軍潰散。瞿能是靖難之役建文軍陣亡最高級別將領,此次戰役也成為靖難轉折點。

32。鐵鉉

年代:建文

簡介:鐵鉉為色目人後裔,祖先瑞在蒙古軍西征時于波斯地區加入蒙古軍,後因作戰勇猛被蒙古人賜予“鐵木爾”姓,鐵木爾為剛強的意思。鐵木爾瑞後來跟隨大軍來到中原潁州,公元1269年,元朝為解決襄樊之戰的軍餉問題,將鐵木爾瑞家族編到鄧州軍屯。洪武元年三月,明將鄧愈先後攻取唐州、鄧州、南陽,鐵木爾鉉的大哥鐵木爾鍾,二哥鐵木爾鏜皆被鄧愈軍所殺,其父帶著只有兩歲的鐵木爾鉉投降明軍,“鐵木爾”首字“鐵”作漢姓,更名鐵鉉。長大的鐵鉉在太學讀書時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靖難之役爆發後,燕王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隨之進逼濟南。正在外地的鐵鉉聞濟南危在旦夕,火速趕赴濟南,與守將盛庸歃血為盟,約定死守城池。燕軍兵臨濟南城下。朱棣令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隨即回信一封。朱棣開啟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此後朱棣重炮轟城,鐵鉉命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燕軍不再開炮。朱棣見無計可施,只得返回北平。此戰後鐵鉉加兵部尚書銜,協助盛庸準備北伐燕軍。建文四年,燕軍在靈璧之戰取得大勝後,朱棣再次兵臨濟南,這次鐵鉉城內宜無守軍,沒有守住。鐵鉉終於在淮南被俘,但毫不屈服,盛怒的朱棣命令將他凌遲。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

31。盛庸

年代:建文

簡介: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兵敗嶺北,明軍損失慘重,遂決定補充新鮮兵源,在原陳友諒、張士誠地盤特別徵兵,行伍出生的盛庸踴躍報名,成為明朝建立後的第一批江西子弟兵,負責徵兵的周德興看其儀表不俗,能文善武,於是授予“流官”,後因平叛升任都指揮。盛庸在靖難之役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建文元年,盛庸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後,他又隸屬李景隆。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敗於白溝河,逃往濟南。燕兵跟隨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與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月不下。戰後盛庸受封歷城侯,官拜平燕將軍,任總兵官。之後盛庸在山東屢敗燕軍,尤其東昌之戰斬殺燕軍大將張玉,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朱棣撤回北平,盛庸軍聲威大振。之後盛庸率軍前往河北保定,駐兵夾河與燕軍決戰,但最終大敗,死傷十餘萬,盛庸逃回山東德州,從此氣沮。建文四年,朱棣率燕軍南下,平安等將在靈壁之戰被俘。盛庸獨自率軍向南,但在淮河南岸和長江北岸接連戰敗,軍隊潰散。朱棣攻入南京後,盛庸率餘部投降。永樂元年被迫自盡。在靖難之役這場南北戰事中,盛庸在後世的評價趨於兩極化,有人認為他和平安都是建文軍驍將,也有人認為他的昏庸不亞於李景隆。

明朝時期的百位名將歷史風雲榜(七),第40名到第3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