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17世紀末,西歐資本主義已蓬勃發展,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用海上便利條件。而俄國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嚴重影響了與西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阻礙著俄國的經濟發展。在南方,俄國南疆城鄉時遭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進攻,他們抓走居民,進行掠奪和破壞,富饒的黑土地草原,由於長期受到敵人的威脅和騷擾,未能開發。並且俄、土之間為爭奪亞速海和黑海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儘管1700年7月3日雙方簽訂停戰和約,俄國控制了亞速地區,但通往海域的出口仍未打通。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在北方,瑞典依靠軍事強國地位,佔領了涅瓦河的整個流域及凱克斯霍爾姆、伊萬羅德、奧列舍克等城市,以及波羅的海沿岸領土。不久,俄波戰爭、俄瑞戰爭同時爆發。1661年俄國同瑞典簽訂了卡爾迪斯和約,俄國將芬蘭灣沿岸和涅瓦河流域本來已經屬於自己的領土雙手供給了瑞典,僅使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同本國合併,但卻依然同波羅的海隔絕。爭奪出海口,就有了同西方國家交流的機會,這就成了俄國對外擴張戰略的一個基本點。

1689年,年僅17歲的彼得一世依靠禁衛軍的幫助發動政變,軟禁了與他發生權力之爭的姐姐和兄長,宣佈親政。雄心壯志的彼得一世看到了制約俄國發展的軟肋,於是制定了爭奪世界霸權的計劃,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當時,波羅的海由北歐強國瑞典控制。為此,彼得一世精心謀劃,發動了北方戰爭,最終打敗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這不僅對俄國而且對整個歐洲局勢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揭開戰爭的迷霧,還原歷史的真相,除了得當的戰略與戰術,在整個北方戰爭期間,彼得一世強大的外交策略成為了戰爭勝利的有利保障。

一、與波蘭聯盟

俄國借波蘭與瑞典之間的矛盾,頻頻向波蘭展開外交攻勢,做出種種許諾,答應派1。5~2萬軍隊進入波蘭與波蘭共同對瑞典作戰,幫助波蘭奪回立夫尼等地,每年支付10萬盧布費用;同時花巨資收買波蘭官員,彼得一世撥款2萬盧布,用於賄賂波蘭議員。終於誘使波蘭在1699年1月1日簽訂了反對瑞典的同盟條約。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1、波蘭立即斷絕同瑞典的外交關係,在立夫蘭立即斷絕同瑞典的外交關係,在立夫蘭、愛斯特蘭發動反對瑞典的戰爭;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2、俄國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後立即參戰,並在卡累利亞和英格里亞開始軍事行動。

此舉可謂一舉多得。一方面,透過這一條約,把波蘭拉入對瑞典的戰爭中,打破了波羅的海原來的局勢。彼得一世清楚地認識到,波羅的海不是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周圍各國的事。要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其對手不僅是一個瑞典,周圍的波蘭等國也是其潛在的威脅,所以把這些國家爭取過來共同對付瑞典,才可能取勝,否則這些國家將會站在瑞典一方共同對付俄國。畢竟在俄國的歷史上,波蘭曾多次趁俄國戰敗或內亂之際入侵俄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最好是與波蘭結為同盟,將其拉入戰爭,共同對瑞典作戰。

另一方面,可使俄國避免兩線作戰。當俄國與波蘭締約之時,它與土耳其正在談判,由於俄國與土耳其的和平局面已結束,俄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於是俄國便赫然將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後立即參戰加進了與波蘭的條約中,俄國的這一要求為波蘭所接受,從而使俄國避免兩線作戰。

再者,俄國正好以此為藉口拖延參戰時間,使波蘭挑起戰爭。在俄土談判時,俄土兩國就曾於1699年1月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停戰條約,但在同年11月,俄國藉口領土問題和保護東正教教徒信仰自由等問題 ,向土耳其提出了無理要求,致使談判陷入僵局,而當波蘭等國已開始對瑞典作戰時,彼得一世才訓令俄方代表降低要求迅速簽訂和約,和談才取得進展。到1700年7月14日,俄土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停戰協定。8月8日,這一訊息才被送到莫斯科,8月9日,俄國對瑞典宣戰,而這時波蘭等國已開戰6個月了。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二、彼得一世的兩面派手法

對波蘭,俄國引誘其繼續對瑞典作戰。為此,1704年8月,彼得一世與波蘭締結了聯手進攻瑞典的納爾瓦條約,俄國每年給予波蘭20萬盧布的資助,另撥一支近1。2萬人的俄軍供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指揮。即使在奧古斯特二世被迫放棄王位後的1709年6月,彼得一世還同他簽訂條約,給了他10萬盧布的津貼,並派兵牽制查理在波蘭所建立傀儡的軍隊。所以當納爾瓦會戰後,波蘭繼續與瑞典交戰,沒有表現出求和的意向。

對瑞典,俄國卻有不同的表現。在俄國對瑞典宣戰前,俄國與瑞典始終維持友好關係,甚至到了恭順的程度。一方面,偽裝珍視俄瑞的友誼,在1700年春天派使者訪問瑞典,對瑞典駐莫斯科的代表大獻殷勤。當外面傳說俄國即將參加丹麥和波蘭對瑞典的戰爭時,彼得一世親自到瑞典駐莫斯科的代表家裡,表示他和瑞典國王情同手足,不會參加反對他的戰爭,並譴責奧古斯特二世的不義行為,還保證如果奧古斯特佔領里加,他一定幫助瑞典奪回。另一方面,透過外交途徑,表示遵守卡爾迪斯條約,承認波羅的海沿岸各地歸屬瑞典,俄國安於現狀無領土野心。

這既使瑞典放鬆了對俄國的戒備,又造成一種假象,即當俄國進行納爾瓦偷襲時,只是趁瑞典主力與波蘭等國交戰,對波羅的海防守薄弱,覺得有利可圖才進攻瑞典,而非戰爭的主謀。納爾瓦慘敗後,俄國在波瑞關係上支援波蘭對瑞典作戰,則在俄瑞關係上卻擺出一副乞和的姿態,不僅直接要求俄瑞雙方簽訂一項和約,而且請歐洲各國進行斡旋,博取其他國家的同情。在此,俄國和波蘭在歐洲國家面前樹立了兩個不同的形象,俄國乞求和平,而波蘭卻堅持戰爭。俄國的外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三、最大程度限制波蘭

雖然與波蘭締結盟約,但波蘭在彼得一世的眼中不過是可以利用的一顆棋子,波蘭地處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俄國控制東歐,進而向西歐擴張和建立歐洲霸權的必爭之地。俄國企圖借北方戰爭之機,把波蘭拖入戰爭,使其受到削弱,同時借俄波同盟關係趁機干涉波蘭 內政,培植有利於自己的親俄政府,為以後入侵波蘭做好準備。

當時波蘭正值王位更迭的混亂時期,這給俄國提供了良機。彼得一世出動軍隊進行恫嚇,支援薩克森選侯奧古斯特二世當選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對於俄國的幫助感激涕零,傾向於俄國。當時波蘭的工商業也處於衰落中,對外則由於與瑞典、勃蘭登堡及土耳其的一系列戰爭的失敗,遭受多方面的破壞和嚴重的人口損失。不僅俄國而且周圍國家都對這個已經衰落但具有極大戰略意義的國家懷有領土野心。

同時拉攏波蘭參戰,必將吸引瑞典的大部分兵力,而波蘭的參戰必將使瑞典實際上處於孤立狀態。但到1704年,瑞典國王查理廢黜了奧古斯特二世,將親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什琴斯基扶上了王位。列什琴斯基上臺後,秉承查理的旨意,組織了華沙同盟,宣佈對俄作戰。與此同時,俄國支援奧古斯特二世為首的親俄貴族組成薩多梅什同盟,而且根據1704年兩國的協定,俄軍開進波蘭。自此,波蘭戰場複雜化,不僅有波瑞矛盾,而且又增加了俄瑞及波蘭內部親俄派與親瑞派的矛盾,為日後成功入侵波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將英國作為外交重點

波爾塔瓦會戰結束後,北方戰爭進入第二階段。俄國的戰略意圖主要是鞏固其在波羅的海東岸攫取的利益,同時繼續對瑞典作戰,簽訂有利於俄國的停戰條約。為此,俄國展開了新一輪的外交攻勢,即阻止各國對北方戰爭的干涉,進一步孤立瑞典。從歐洲各國來看,英國既是瑞典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最有實力干涉的國家。所以,儘管俄國與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在交往,但把英國確立為外交重點,為了阻止英國的干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強對瑞典的軍事打擊,迫使英國放棄對瑞典的支援。

>英國這個當時最大的海上強國,在波羅的海的傳統政策就是使波羅的海保持均勢,不讓任何一個國家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和取代它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為此,它時而支援瑞典反對丹麥,時而又支援丹麥反對瑞典。在波爾塔瓦會戰後,瑞典的陸上優勢喪失,而俄國繼續對瑞典作戰,特別是1714年漢果烏特岬海戰後,俄國更是取得對瑞典的壓倒性優勢,完全破壞了原來的局勢,這是英國難以接受的。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假如俄國能將英國拉到自己一方,至少使英國按兵不動,那麼沒有外援的瑞典在俄國的軍事打擊下必然會簽訂大大有利於俄國的條約。因此,俄國一方面透過戰爭獲得了更多的領土和財富,將瑞典逼上絕路,迫其簽訂停戰協定;另一方面,在英國等國的面前充分顯示其實力。而瑞典則在俄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其本土也遭受俄國的蹂躪,已然遭到重創,註定不會取得勝利,這就使英國對瑞典的支援大打折扣,並最終放棄瑞典。

>2、利用英國與各國的矛盾反對英國,與西班牙、法國建立反英同盟。

>俄國與法國結盟可以威懾英國,造成南北夾擊之勢,使英國不敢輕舉妄動。英國當時對外主要是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霸權。儘管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給了法國沉重的打擊,但並未徹底打敗法國,法國的實力猶存。假如英國干涉北方戰爭, 一方面有可能損耗英國的實力,另一方面給法國以緩衝時間來重整國力。

更為糟糕的是,英國或許會陷在波羅的海,假如法國趁此發難,英國有可能首尾難顧,會給法國造成奪回霸權的機會。另外,法俄接近,對於瑞典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如1717年8月的俄法阿姆斯特丹條約,法國答應到1718年法瑞同盟條約到期後,停止支付給瑞典每年60萬塔列爾的補助金。法國還答應充當俄瑞談判的調停人,並保證俄國得到在波羅的海攫取的領土。

>3、彼得一世找準英國議會制的弊病,為俄國爭取時機。

>重金賄賂英國官員,拉攏親俄派,給干涉俄決議的透過製造障礙,為俄國爭取時機。英國是波羅的海的傳統貿易國,在此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波羅的海的易手必然對其利益產生影響。但是,根據英國的議會制度,任何決議必須獲得議會半數以上的選票才能透過,這有時造成其決議失去時效性。俄國正是利用英國議會制度的這一疏漏,賄賂英國官員,拉攏親俄派,給決議的透過製造障礙,在英國的猶猶豫豫、吵吵鬧鬧時,俄國卻在瑞典大展其軍威。

彼得一世出色的戰略家,近代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的驅動者!

透過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俄國取得了北方戰爭的勝利,獲得了從維堡、彼得堡到里加的波羅的海沿岸,既鞏固了國防,又加強了同西歐各國的聯絡,併為克服落後狀況及進一步發展經濟和文化創造了條件。遠征波斯鞏固了俄國在裡海的陣地,擴大了同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摩爾達維亞之間的政治聯絡和經濟聯絡。這些軍事及外交成果使俄國在短期內迅速崛起,昂首進入了歐洲強國行列。

結語

馬克思說:“彼得大帝是俄國政策的創立者,他不僅使俄國開始走向西方,而且使俄國開始融入到近代西方的體制中。彼得大帝要使俄國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包括在外交領域的動作都是他的嘗試”。

因為俄國近代歷史是以彼得一世時期為起點,北方戰爭改變了戰爭以來瑞典稱霸波羅的海的格局,將瑞典驅逐出強國行列,使俄國由一個內陸國擴張成一個瀕海的歐洲強國,同英國、法國 等歐洲傳統強國並駕齊驅。同時,使落後的俄國開始了近代化的起步,使俄國邁入了近代化的門檻。

參考文獻:

於春苓。彼得一世改革與北方戰爭關係新探[J]。北方論叢,2000(05)。

吳春秋。俄國軍事史略[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3(10)。

[俄]尼伊帕甫連科。彼得大帝 [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2。

北京大學歷史系《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編寫組。 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