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大清咸豐六年八月四日,即公元1856年9月2日,正處於極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血腥政變,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突擊東王府,《金陵省難紀略》記載他們“率三千餘人遽入南門,趨圍東賊宅,自攜數賊入,殺東賊及其妻小”,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內訌之一——天京事變。

此次事變的根本原因在於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的矛盾,長期以來,太平天國軍政大權都被楊秀清掌握,而天王則成為事實上的“虛位元首”,到了後期兩人矛盾幾乎不可調和,最終天王洪秀全聯合了不滿楊秀清的其它幾個王,用最激烈的辦法除掉了楊秀清。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但是,這從正常的邏輯上是很難理解的,因為除去楊秀清的過程太順利了,不是說東王幾乎是把控所有軍政大權嗎?這麼一個重量級人物怎麼在政變時期幾乎沒有任何反抗餘力?而既然洪秀全只是虛位元首,他怎麼突然就有了這麼大的能量,能一舉剷平楊秀清呢?

其實,這是因為楊秀清在太平天國中的地位,雖然高,但是不穩。

楊秀清本人的背景其實並不深厚,他不過是窮苦的燒炭工出身,只是自身因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所以他為人機警,在前期太平天國事業遇到危機的時候,其假裝“天父下凡”(降乩)安撫信眾,“代天父傳言”的權力得到預設,所以進入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層。

太平天國組建初期,其實各派勢力混雜,並不是完全由洪秀全等人一手拉起來的隊伍,裡面還有大大小小由家族,宗派組成的山頭,楊秀清本人勢力很弱,但是由於本人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確實出眾,所以後來成為了太平天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時,命其他四王歸東王楊秀清節制。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楊秀清最初的盟友是西王蕭朝貴,蕭朝貴當時也有“天兄下凡”的特權,這兩人相互配合,基本把控太平天國軍政大權,成為堅定的政治盟友;而天王洪秀全呢?洪秀全的老兄弟實際上是南王馮雲山,馮雲山是太平天國最初基業的事實開拓者,也是太平天國規章制度的建立者,資歷僅次於洪秀全,但是後來因為楊、蕭兩人權勢日重,所以出於妥協目的,他只排到了第四。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雖然楊秀清和蕭朝貴內部也有一些矛盾,但總體上,太平天國高層還是比較平衡的,但是後來馮雲山和蕭朝貴戰死了,這使得權力幾乎集中在楊秀清一人身上,對於楊秀清來說,這雖然是他渴望的,但也令人頭疼,因為上文已經提到,楊秀清本人出身很低微,他沒有什麼自己過硬的親信心腹,加之太平天國事實上領導集團二元化,天王的地位有宗教兜底,大家信得死心塌地,但他東王可沒有,東王楊秀清的權利,完全是由於其成就令大家敬服,他的地位,並沒有太多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

但是這也僅僅是敬服而已了,並沒有真心的敬重,楊秀清不是天王,只是東王,其地位完全來自於能力,這就導致了其它幾個有政治野心的實力派對他有些想法。因為東王和其它幾王並不是傳統君臣關係,他們即沒有政治倫理約束又不完全是利益共同體,反而還有些競爭對手的意味。這有些類似於古代日本的幕府政治,天皇來自於神權,沒人動,但是這幕府將軍的職位嘛,誰實力雄厚誰都可以搶一下。這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不一樣,中國古代但凡是安定的王朝,除非封建國家機器真的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般權臣、外戚就是再囂張,也不會打稱帝的主意。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楊秀清在實權上事實上取代了洪秀全

楊秀清在取得大權後,自然也在努力栽培自己人,但畢竟根基太薄,所以成就就實在有限,他統領其它實力派的軍隊,一方面是靠長期的威信,後期李秀成是這麼評價楊秀清的: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另一方面則是靠些小花招,就是在軍隊中安插一些中下級軍官,讓楊秀清對內部事務有些基本瞭解,從而進一步強化東王“無所不知”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威信。

但這種程度實現集權是遠遠不夠的,打下天京後,太平天國事實上已經嚴重軍閥化了,各個王府都形成宗派集團,而且對立情緒嚴重;統治階級分裂程度遠遠超過了普通封建集團的黨爭。

掌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為何楊秀清卻輕而易舉被洪秀全擊敗?

從燒炭工到東王,這種巨大的躍升讓楊秀清喪失了警惕

這種矛盾要激化簡直不要太容易,而更糟糕的是,楊秀清本人雖然頗有軍政才幹,但是到了後期日益囂張跋扈,導致幾乎所有其他大佬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而楊秀清本人又跋扈過了頭,導致其對善用權術的洪秀全和陰狠的韋昌輝防範程度很低,這些人稍微裝慫就能讓楊秀清放鬆警惕;這樣,在天王授意下,其他諸王迅速形成了反楊同盟,而楊秀清呢?卻沒有做出對應措施,甚至把自己的一些嫡系幹兄弟指揮的部隊都送到江西打仗了,天京周圍楊秀清的立場根本說不上強,於是在一場突然襲擊之下,還來不及動員自己的力量,楊秀清就被擊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