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歷史第一場伏擊戰,是怎麼打的

文/清歌向暖

中國歷史第一場伏擊戰,是怎麼打的

01

魯僖公30年(前630年),晉文公叫上秦穆公一起去揍鄭國。

理由有二:

一,之前在晉君重耳流亡期間,鄭國不接待重耳這件事;

二,鄭國在晉楚之間,像牆頭草,既為晉所壓服,又與楚暗通款曲。

在秦晉圍鄭之前的兩年,晉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戰中擊敗了楚國,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晉文公就開始報復之前對他無禮的國家。

其實是為了爭霸的需要。

秦穆公來幫忙,一是秦晉關係一直很好;二是秦也有擴張的小心思。

所以,晉國秦作為晉的姻親兼盟友,一道討伐鄭國。

鄭國慌得一逼。

這時,鄭國的一個養馬官燭之武挺身而出,以“秦國越晉、周等國,同謀伐鄭,既不能為自己取得實際的好處,又會助長晉國的實力”為理由,成功說服了秦國單方面退兵。

秦鄭兩國還簽訂盟約。

秦穆公派杞子、逢孫、楊孫,幫忙戍守鄭國。然後就率軍回國了。

晉國的子犯就請求晉文公攻擊秦軍,晉文公沒同意。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02

這件事過去的第三年,晉文公死了。

此時,秦穆公得到駐守鄭國的大夫杞子線報,說鄭文公也死了。

並且有自己人把守鄭國都城的北門,若此時攻打鄭國,不在話下。

於是,秦穆公不聽蹇叔勸告,派兵偷襲鄭國。

秦行軍大致路線圖

秦軍走到滑國時,碰到了鄭國商人弦高。

弦高假稱,鄭國國君知道秦師遠來,派他到此勞軍。

秦軍統帥一砸麼,鄭國都得知了,還偷襲個屁,於是放棄了原計劃。

但空手回去也忒不好看吧,就順手滅了滑國,然後返秦。

就在即將入秦的崤山地區,遭遇晉國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統帥被俘。

以上,就是歷史上第一場伏擊戰——崤山之戰的梗概。

03

問題來了。

第一個問題——秦穆公不聽勸阻,執意襲鄭,是否為不智?

當今很多人認為,秦穆公冒進,是急於東出,稱霸中原,在晉國最強大的時候玩了一把背刺。

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國際關係,似乎未必如此。

先看秦晉圍鄭那年,燭之武勸退秦穆公,說了什麼?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燭之武說,晉國曾經許諾割讓焦瑕給秦國。但晉君在秦國幫助下剛剛回國即位後,立刻反悔。

這是妥妥的渣男行為啊,提上褲子就不認人。

這件事雖然不是重耳乾的,是重耳的前任乾的。

但這件事讓秦穆公聯想起了重耳返國之後的種種作為:

1、周的王子帶反叛那會兒,晉國為了勤王立功,拒絕了秦人出兵的請求。重耳吃了獨食,在周天子那裡撈到了政治資本。

2、城濮之戰時,重耳拉攏秦、齊兩國一起抗楚,可城濮之戰勝利後,中原諸侯服晉,秦國就是個背景板吧。

3、再有就是這次伐鄭,晉國不僅風頭佔盡,面子和裡子一樣不落,秦國忙前忙後,啥也沒得到。

而且,從晉惠公夷吾、晉懷公圉到晉文公重耳,這三位晉君,哪個不是享受過秦國的恩惠的。

但這三位晉君,不是忘恩負義,欺騙背叛自己,就是自私自利,利用自己。

於是,秦穆公和三位晉君的恩怨,此時與秦穆公稱霸的慾望交織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與晉的關係。

秦國的利益,到底在哪裡?

話說回來,撤軍三年以後,晉、鄭兩國都新遇國喪。

應該說,秦穆公敏銳的察覺到了,一代霸主晉文公死後,中原即將開始重新洗牌。

就在晉文公死後這年,許、蔡兩國,重新叛晉。

這也證明了,秦穆公選擇偷襲鄭國的時機,還是不錯的。

那麼,這次秦國遭遇慘敗,到底是敗在哪裡?

04

秦人滅滑,回國途中,遭到晉的伏擊。

晉國是怎麼得到訊息,而且迅速準備的?

首先,晉國新喪,中原局勢緩和,秦國曆來作為晉的聯盟力量,此時單獨派出數量如此眾多的軍隊,這件事,是很容易在當時的國際上傳播出去的。

所以,鄭國倖免,也未必如左傳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商人弦高,暗中報信。

秦國的目的很容易暴露了。

再者,晉國是誰首先提出要教訓秦國的呢?

秦國的老朋友,晉國名將先軫。

那他為什麼要教訓秦國?

原因在於,他的封地在原,所以又叫原軫。

原在哪裡?

周王畿洛邑以北,渡過黃河就是。

現在秦國突然在黃河以南,還滅了個滑國,對原軫而言,簡直就是如芒在背。

不解決這支秦軍,不定什麼時候秦穆公腦子一熱渡過黃河給自己來一下。

所以我們看後來崤之戰之後,被俘的秦國統帥在晉襄公嫡母、秦國之女文嬴的干預下被放回秦國,先軫竟然會為此氣得衝晉襄公吐吐沫。

中國歷史第一場伏擊戰,是怎麼打的

05

我們再看,秦國這方面的問題。

崤之戰的初始是戍守鄭國的秦國大夫,向秦穆公通風報信。

當秦國襲鄭的圖謀敗露,鄭國轟他們走的時候,他們為什麼逃往外國,而不是回到秦國?

這就牽扯到我要重點說的一個問題了。

我們知道,從西周以來一直到春秋,各諸侯國內慣例有很多分封大夫,而秦國在分封上始終不曾發達,什麼意思呢?

諸侯在國內分給大夫封地,這些大夫,有的是諸侯國君的遠親,也有異姓。

大夫得到封地,以延續自家宗廟。

大夫們的封地,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諸侯的國中之國。

但有一個原則就是,一般來說,大夫們領取封地的同時,如果是國君的血親,則同時要另外立氏,而不再稱為公子某,或者公孫某。

當他們領取了封地,同時也就永久喪失了君位繼承權。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左傳裡,當君位出現變亂時,可以有公子某成為新國君的,而不見有單獨立氏的大夫,成為新國君的。

秦國的情況是怎樣呢?

按照秦本紀的說法,秦國第一次君位變亂,是秦憲公死後,庶長威壘、三父等,廢掉原繼承人武公,改立出子。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秦國的這次變亂,和中原其他諸侯的情況相仿。

即已經單獨立氏者,雖然可以干預君位繼承,但也只能從先君的諸子中,擁立一個起碼有合法繼承權的傀儡。

而之後秦武公殺三父,我們就長期看不到秦國這些貴族活動的事蹟了。

到秦穆公時,秦國在記載上只有公子縶、公孫枝、小子憖這三位公室大夫。

我們就會覺得,秦國似乎很少有類似魯國的三桓那樣,出自公室,在國內有封地又單獨立氏的貴族。

在考古上,我們也見不到這一時期的秦國在除了都城之外,還分佈有中心聚落那樣的遺址存在。

而蹇叔、百里奚雖然在秦國為大夫,但是他們是外來者,且看不到他們的後人在秦國領有封地。

中國歷史第一場伏擊戰,是怎麼打的

問題來了,戍守鄭國北門的杞子、逢孫、揚孫,這三位秦國大夫,是個什麼來頭?

06

我們首先可以排除,這三位是秦國公室,那麼可能性就只有:

1、他們是已經單獨立氏的秦君遠親;

2、他們跟百里奚蹇叔一樣,是外來打工者。

可是我們前面說了,秦國在國內,是不封大夫以封邑的。

而秦穆公安排這三個人,長期戍守鄭國,跟城濮之戰時,秦穆公安排自己兒子出戰的情況不同。

這樣我們可以做一個推測,從秦穆公方面來看,鄭國是遠離本土的飛地,秦即使滅鄭,也無法像秦武公設縣那樣加以管理。

那麼,滅鄭之後,分鄭為大夫的封邑,則是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

從這三個人的角度來看,滅鄭之後,他們得到秦本土之外的封邑,既能對自己家族有所實惠,又遊離在秦君管轄的邊緣。

所以,對雙方來說,都是最佳選擇。

於是我們看到,杞子最先積極為穆公報信,請求襲鄭。

所以你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