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天順八年,也就是公元1464年,隨著明英宗的病重駕崩,年僅17歲的皇太子朱見深繼位,也就是我們歷史上記載的明憲宗朱見深。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在明憲宗繼位之初,還算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勵精圖治,體諒百姓疾苦,再加上成化年間的政治局勢也還算是比較穩定,除了被明憲宗兩次鎮壓的“瑤族暴亂”之外,幾乎就再也沒有多大的事件發生了。

所以說明憲宗朱見深如果能這樣一直保持下去的話,或許在史書上還能為他留下一個“明君”的稱號,但前面也說了是“如果”,明憲宗由於幼年時曾被捲入明朝皇室的皇太子地位爭奪事件中,精神緊張過度,久而久之也就落下了一個“口吃”的毛病。

明憲宗沉溺後宮

或許是為了不讓群臣笑話吧,明憲宗在上朝的時候,說話都是儘量簡短,能短就短,有的時候甚至只說一個字,再加上明憲宗後來貪圖享樂,終日沉溺於明朝後宮中與“萬貴妃”把酒言歡,對於朝政更是愛搭不理,時間長了,也就連上朝都懶得去了。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要說吧,在明憲宗執政期間,文武百官中的賢良之臣也不在少數,但奈何明憲宗自暴自棄,壓根就不願意上朝,百官的諫言也不聽,終日就是一門心思的陪伴比他還要大十八歲的“萬貴妃”,而且還是專寵。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整個成華年間的後宮,都是由這個“萬貴妃”一手把持,就算是明憲宗親自冊封的皇后王皇后,也不敢觸“萬貴妃”的黴頭,而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明哲保身,可見這萬貴妃的手段有多厲害了。

那麼問題來了,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又跟文武百官害怕的噤若寒蟬有什麼關係呢?常理來講,後宮是不得干政的,既然明憲宗不上朝,那豈不是說文武百官就跟放假了一樣,恐怕高興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憂心忡忡,連話都不敢多說呢?

您還別說,還真有那麼點關係,雖然萬貴妃本身確實並沒有干預朝廷政治,萬貴妃自己的心理也有自知之明,她也不敢過多的去幹預,但是她手底下的人卻被明憲宗給相中了。

明憲宗建立西廠

這件事說來就要從成化十二年開始說起了,也不知道是哪個人先傳出來的,說是在京城中出現了“邪祟”,專門挑晚上的時候化身成美女,為禍一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跟謠言傳播的速度那是一樣一樣的,到最後就傳到了明憲宗的耳朵裡。

大家想哈明憲宗一個久居深宮別院的皇帝,對於外界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問大臣吧,大臣又說只是一個小毛賊想要行刺,已經被處決了。

這話如果是跟其他的皇帝講,或許也就過去了,但是明憲宗是誰呀,自小因為皇權爭奪的原因所落下的口吃都還沒治好呢,現在又有人行刺,精神敏感的他能信嗎?自然是不會信的,所以明憲宗就決定自己找人去外界打探訊息。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在物色了一番人選之後,最終選定了萬貴妃手底下一個小太監“汪直”,讓他帶兩個校尉喬裝打扮後出去刺探訊息。

要說這汪直,那也算是個苦命人了,在他還只是一個幼童的時候,就被1467年招討南蠻的襄城伯李瑾當做俘虜給帶了回來,而後在受了宮刑之後被分贈給了萬貴妃做小太監,如此悲慘的出身,後期性情大變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這汪直性情雖變了,但辦事一點都不糊塗,將事件的前因後果那是打聽的明明白白,而且事無鉅細,悉數彙報給了明憲宗,明憲宗一喜之下,當即就冊封汪直做了“御馬監太監”。

再到後來,明憲宗感覺這種刺探情報的方式還不錯,就效仿永樂皇帝的東廠,又建立了一個只聽命於他的“西廠”,而且權利比東廠還大,這西廠的統領,就是當下明憲宗眼前的紅人“汪直”。

西廠作妖

很多人可能還不清楚這西廠的權利到底有多大,筆者這麼跟大家說吧,東廠的建立,僅僅只是一個只聽命於皇帝一人的情報特務機構,也就是專門刺探情報的間諜部門。

同時對文武百官也有一定的監察作用,但是如果要是抓人的話,東廠則必須受到皇帝親口的命令之後才能抓人。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西廠就不一樣了,東廠有的權利他有,東廠沒有的他還有,西廠完全有權利先斬後奏,不用經過皇帝的同意就能出手抓人,而且西廠在編制人數上也要超出東廠一倍左右,可想而知,這西廠完全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特權部門,當真是一個除了皇帝,誰也招惹不得的存在。

再說這汪直,一朝得寵,那心思可就不再是以前那種為了活命的心思了,他的野心逐漸開始膨脹,你想啊,隨隨便便打探個訊息就能升官發財,那如果破了大案呢?豈不是一飛沖天?

所以這汪直為了揚眉吐氣,刺探訊息什麼的根本理都不帶搭理的,一門心思就盯上了滿朝的文武百官,終日想著怎麼能破一個大案。

但是呢,或許是這汪直生的不是時候吧,成化年間的朝堂風氣還是不錯的,賢良之臣眾多,汪直想破案卻無案可破,久而久之,就動了歪心思,只要稍有點風吹草動,好傢伙,西廠那是傾巢而出呀。

過去啥話也不說,也不問,先抓人,只要有一點點關係的,哪怕只是因為多說了一句話,都要帶回去嚴刑逼供,不承認都不行。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明憲宗廢除西廠

一時間滿朝文武無不憤慨,內閣首輔大臣商輅及同僚萬安、劉珝、劉吉聯名嚮明憲宗上書,說這西廠辦案太過於殘暴,而且不分青紅皂白,一切皆憑喜好做事,冤枉了不少忠良,同時他們還聯絡了六部九卿等諸多大臣,一起上書請求廢除西廠,明憲宗沒辦法,只能廢除,汪直又被貶成了御馬監太監。

但是西廠被廢之後,精神敏感的明憲宗好不容易找回來的那點安全感又沒了,卻苦於朝臣反對,他也不好一意孤行。

可誰曾想,說曹操曹操到,就在明憲宗愁雲滿面思考怎麼恢復西廠的時候,解決辦法就來了,御史戴縉、王億等人因為資質平庸,多年都得不到升遷機會,動起歪心思的他們便勾結汪直,聯名上書給明憲宗朱見深。

說汪直為官“直釐奸剔弊,允合公論”、“汪直所行,不獨可為今日法,且可為萬世法。”

這一通面紅耳赤的吹捧呀,估計他們自己都臊得慌,但是明憲宗正愁沒辦法恢復西廠呢,這下好不容易等到的機會他怎麼會錯過,當即就擬定詔書重新恢復西廠,汪直重新走馬上任,任西廠大都督。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汪直官復原職

這一前一後,也僅僅才一個月左右,汪直官復原職之後,二話不說,先是聽信遼東巡撫陳鉞的一面之詞,將“弘治三君子”之一兵部侍郎馬文升羈押到了錦衣衛大獄。

其實事實乃是這陳鉞錯殺女真貢使,毀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更何況女真本就屬於半歸順的狀態,陳鉞突然錯殺了人家的使者,那女真自然是急眼了,遼東戰事一觸即發。

而馬文升呢,本就與陳鉞互有摩擦,自然是如實稟報上奏,想要前往安撫,汪直聽說後,也想派人前去,畢竟如果辦成了,這可是一個大功,但是卻被馬文升給拒絕了,汪直被打了臉,自然是心有不爽。

便從中作梗,對明憲宗說遼東之亂是因為馬文升禁止邊方農器貿易所致,就這讓,將正三品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職位的馬文升給下了大獄,而且一關就是四年,直到汪直失寵後才被複職。

明憲宗沉溺後宮,不理朝政,為何文武百官卻噤若寒蟬

但是在馬文升入獄的這四年之中,汪直構建虛假大案的數量是越來越多,不知實情的明憲宗卻對汪直更是寵愛,就連原先彈劾過他的內閣首輔大臣商輅等人也被他給殘害。

文武百官可不就害怕的噤若寒蟬,不敢多言了嗎,一旦不注意說錯了話,如果傳到汪直的耳朵裡,那事情可就大條了,烏紗帽不保都是小的,嚴重者整個家族都會遭殃。

參考資料:

《明史》

《續藏書·卷十六·太師馬端肅公傳》

《國榷》

《西廠與東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