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一)!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一)!

慈禧太后

( 1835

1908 )

身歷晚清道、鹹、同、光、宣五朝,幾乎與一部晚清歷史相始終。慈禧太后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她生前死後,眾說紛紜,譽毀不一。有人為她塗脂抹粉,唱讚歌,甚至頂禮膜拜

也有人痛恨她,詛咒她,極力醜化她的人格與靈魂。慈禧太后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實在很難用一句話來定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要談晚清歷史,從根本上就繞不開慈禧太后。

一、輝煌背後的悲劇人生

從咸豐十一年

( 1861)

辛酉政變上臺,到光緒三十四年

( 1908)

去世,慈禧太后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這是慈禧太后的時代。慈禧太后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極致,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箇中原委,既有個性權欲膨脹,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慈禧畢竟不像武則天自己稱帝,因而其太后名分在皇權結構中的位置始終頗為尷尬。正是為了保持這個能夠專權的位置,她走過了一條爭權、貪權與攬權而通向權力巔峰的道路。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一)!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逝。透過辛酉政變,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開始垂簾聽政。這第一次垂簾聽政雖然從血腥的政變而來,但當時之所以採取這種政治體制,亦確屬不得已之舉

其時同治皇帝年甫

6

歲,根本沒有行政能力,必需有人輔佐代行皇權。在清代歷史上,順治時期多爾袞攝政,康熙時期鰲拜等人輔政,均曾一度嚴重侵犯皇權

而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專權跋扈,更是觸目驚心。這些歷史與現實的教訓,使慈禧太后毫不猶豫地擯棄了攝政與輔政體制,而僅給才高功偉的恭親王奕?以議政王資格參政的權力,最終選擇了親自臨朝的垂簾聽政體制。為此,兩宮太后曾釋出懿旨剖白心跡

垂簾之舉,本非意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該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是以姑允所請,以期措施各當,共濟艱難。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王大臣仍當屆時具奏悉復舊制。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一)!

很難說這是慈禧太后故作姿態。說垂簾聽政是形勢所迫,並沒有問題

關鍵的問題是,她是否真的做到了及時“歸政”

揆諸後來史實,也沒有問題。同治十二年

( 1873)

正月,年滿

18

歲的同治皇帝已完成大婚,並“典學有成”。兩宮太后正式宣佈歸政,同治皇帝開始親政。然而,不幸的是,同治十三年

( 1874)

十二月,親政不到兩年的同治皇帝去世,年僅

19

歲。世人對同治皇帝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梅毒爭論不休,其實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治之死對於晚清歷史走向的影響不可低估。試設想

如果同治皇帝不那麼早就去世,慈禧太后還能有第二、第三次垂簾聽政嗎

這確實是個無法驗證的疑問。歷史不能假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

同治之死使慈禧太后所寄託的希望與幻想均徹底破滅。更可悲的是,同治皇帝死後沒有子嗣。如果說咸豐皇帝英年早逝是清王朝衰亡的不祥之兆,那麼同治皇帝無後而亡更是清王朝近乎天絕的宿命。這對慈禧太后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就個人生活經歷來說,慈禧太后一生是很不幸的

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人生三大悲劇的苦澀,磨礪了她超人的權力意志。慈禧太后再次爆發,堅毅地走向歷史的前臺。這便成為歷史的必然。就此意義而言,同治之死從根本上改變了晚清歷史的航向。

咸豐皇帝去世時,尚剩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這對孤兒寡母

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太后便

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其心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的心裡只有皇權,只有絲毫不可動搖的絕對的皇權。正如溥儀《我的前半生》所說:

?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

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確,為了能夠繼續控制皇權,慈禧太后可

謂是不擇手段,因為她除了清王朝的統治權力之外,幾乎是什麼都沒有了。此後慈禧太后煞費苦心選擇年幼的光緒皇帝繼位而繼續垂簾聽政,並在光緒皇帝親政十年之後又透過戊戌政變實現其第三次垂簾聽政。這既表明光緒皇帝的軟弱無能,也是慈禧太后進一步攬權的結果。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雖然也以兩宮的名義臨朝理政,但實際上只有慈禧太后。為了堵住天下臣民悠悠眾口,慈禧曾經謀劃廢黜光緒皇帝和策立溥儁為大阿哥,以便名正言順地繼續垂簾聽政,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庚子事變後,慈禧與光緒的關係漸漸有所和緩,內外臣工對於兩宮臨朝的政治格局也習以為常。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一)!

光緒三十四年( 1908) 十月二十一日,年僅38 歲的光緒皇帝悄然走完了短暫而暗淡的一生。遺憾的是,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那位74歲高齡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為這不幸的兒皇帝料理後事。這一次,她又如法炮製,選擇了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四歲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她沒有忘記自己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她以“兼祧”之說,把溥儀立為同治與光緒共同的嗣皇帝,即宣統皇帝。

此時,也許慈禧太后已有預感來日無多,因此她在選擇溥儀為皇位繼承人的同時,還特授乃父載灃為攝政王。但是,一生要強的慈禧太后似乎又不甘心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故她在諭命載灃以攝政王監國之時,又禁不住坦露自己仍將訓政的心聲。其懿旨有云:

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就在這一切似乎都安排妥當之後,慈禧太后的生命歷程也快到了終點。據說在彌留之際,她念念不忘的主要是如何給自己“垂簾聽政”一個恰當的說法。當軍機大臣呈上草擬的遺詔時,她特意加上“不得不再行訓政”等字句,並特別說明: “餘垂簾數次,不知者或以為貪權,實則迫於時勢不得不然也。”試圖表白其不得已的苦衷。更有趣的是,其臨終遺言有云: “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這不知是在自責,還是警示後人,有些莫名其妙。自己既如此,又不許別人如此,這就是慈禧太后至死不渝的強權邏輯。然而,又有誰能理解慈禧太后心中難以名狀的萬般苦楚呢?

本文為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