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河南孟津挖出劉禪遺物,學者: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河南孟津挖出劉禪遺物,學者: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建安十三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其舅父蔡瑁的扶持下,取代其兄即荊州牧位。蔡瑁及蔡氏家族是荊州城內豪門大戶,當初劉表初到荊州後,正是依憑蔡氏的支援才站穩腳跟。故而曹操南征荊州時,蔡瑁為保全家族之利而獻荊州請降。就在此間,被劉表收留在樊城的劉備絲毫不知情,待他得知荊州已屬曹魏時,只能渡漢江逃命。

河南孟津挖出劉禪遺物,學者: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彼時後主劉禪尚且未滿1歲,卻已隨父母踏上奔亡之路,若非趙雲拼死相救,只怕襁褓中的他已喪於曹魏虎豹騎手中。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劉禪作為劉備的長子,不論才具如何,都有天然的繼承優勢。建安二十四年,10歲出頭的劉禪被立為王太子,然而由於劉備常年奔波,並未全面教習劉禪文才武略,直到章武元年,才安排儒士伊籍佐劉禪讀四書五經。

淺薄短促的才學見識,為劉禪亡蜀埋下伏筆。章武三年,劉備病卒,劉禪即蜀主位,但此後13年,劉禪並未真正得到歷練,而是深居王宮,將大小事務一應託付諸葛武侯。當然“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並非完全是諸葛亮不放手,而是彼時蜀漢的情形非常複雜,內遭諸夷為禍烽煙四起,外有強魏孫吳,益州大族暗流湧動,箇中複雜絕非是17歲的劉禪能料理清楚的。

河南孟津挖出劉禪遺物,學者: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在諸葛亮率蜀漢將卒南征漢中北討曹魏的漫長時間內,“後主漸長大,信宦人黃皓”,黃皓是劉禪在宮中的近身侍從,此人狡詐非常,見劉禪正值貪玩的年紀,遂挖空心思將蜀地街巷市井間的各式玩意兒都搬進王宮,日夜引著劉禪吃喝玩樂,果然獲得信任,成為後主的心腹肱骨。正是黃皓的擺弄,魏將兵臨城下時,劉禪才後知後覺。

蜀滅劉禪被司馬昭遷入洛陽,留居8年後病卒,被司馬炎埋於洛陽城外。根據河南洛陽考古學者介紹,蜀主劉禪墓就處在洛陽孟津翟泉東村的麥田裡,60年代,劉禪墓僅存的7米高的墓冢也被泉東村農戶剷平,墓室後因農田灌溉滲水積水嚴重導致坍塌,待到考古學者獲悉趕到,整個墓室一片爛泥,但仍然有農人搶先一步在墓中翻出瓦器、銅壺、銅杯、銅鏡等少量殘破隨葬品。

河南孟津挖出劉禪遺物,學者: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考古學者就墓內的遺物分析認為,蜀主劉禪生前耽於吃喝享樂,因為僅剩的隨葬品中有半數都是盛酒的器物,而且古代隨葬品多是墓主生前最常使用的,如此可見安樂公確實沉湎於酒食。研究三國曆史的學者也就此推斷,安樂公劉禪並非僅在洛陽以酒宴避禍,瞭解了黃皓取信劉禪的過程,就能明白,沉湎酒宴的劉禪,未嘗不是本來面貌的體現。

而且從魏晉到清末的上千年間,從來沒有任何學者將“樂不思蜀”認為是“大智慧,大智若愚”,很奇怪何時出現了這一說法。千載之間劉禪一直是以“庸常之主,闇弱,庸才,畏死”的形象存在,即便清末學者蔡東潘仍斥“面縛出降,坐喪蜀土”,如此一人,何來大智若愚。果真有大智慧,諸葛亮也不至於早早心力憔悴的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