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司馬孚出生於漢末,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家最長壽的宗室元老。他歷經曹魏五代皇帝,親歷了曹魏代漢、司馬篡魏等重大歷史事件。司馬孚在歷史史料中的出場次數並不多,由於司馬懿的的巨大光環,人們評價司馬孚時,總是說“有乃兄之風”,司馬孚往往被認為厚道老實、無所作為的太平王爺。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但是,司馬孚在司馬家族中又顯出另類的一面,他一直以曹魏忠臣自居,即使西晉代魏之後,仍然對曹魏的末代皇帝——陳留王曹奐禮遇有加。作為司馬家的一員元老,司馬孚是否真心忠誠於曹魏?對司馬昭兄弟的篡魏行為有何態度?且聽【爾朱少帥】進行分解:

司馬孚是曹魏的有功之臣

曹操去世後,眾臣及曹丕只顧著嚎哭,局面一時混亂。司馬孚勸諫曹丕收起悲哀、儘早繼位,同時他整頓朝廷,操持警備力量,讓曹丕得以順利登基。司馬孚的行為貌似不起眼,卻是防止了可能出現的曹彰、曹植二人的爭位。

魏明帝曹叡時,司馬孚曾任度支尚書。當時諸葛亮派遣蜀軍屢次進攻關中,曹魏因為關中供給不足,邊軍只能維持較少數量。朝廷軍隊勞師遠征不說,還經常貽誤戰機。根據司馬孚策略,曹魏在上邽建立兵屯,春夏耕作,秋冬練兵,於是蜀軍對於關中的威脅減小。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司馬孚一直忠於曹魏,反對篡奪>

事件之一:高鄉貴公曹髦不甘做傀儡,高喊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發起衝鋒,想要斬殺司馬昭奪回權力,卻最終被害。百官不敢出頭,只有司馬孚抱著曹髦屍體嚎啕大哭,自責:“殺陛下者,臣之罪也”,並且要求懲辦兇手。很多人要求以庶人的禮儀埋葬曹髦,司馬孚則上表“乞以王禮葬”。

事件之二:自從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主政後,司馬孚自我退隱,處在政治邊緣,拒絕參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對魏帝的廢立,也沒有參與司馬炎的篡奪計劃,從始自終自稱“魏臣”。

事件之三:司馬炎登基後,魏帝曹奐成為陳留王。曹奐離開京城前往金墉城, 曾經的臣子們都沒人來送別,只有司馬孚前來拜別。他拉著曹奐的痛哭流涕,表示生是大魏臣,死是大魏鬼。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事件之三:司馬炎登基後,魏帝曹奐成為陳留王。曹奐離開京城前往金墉城, 曾經的臣子們都沒人來送別,只有司馬孚前來拜別。他拉著曹奐的痛哭流涕,表示生是大魏臣,死是大魏鬼。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司馬孚是臨終遺言,就代表來他的心跡。

>《晉書》記載了司馬孚的遺言:“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

“不伊不周”是來自《漢書》裡的典故,全句是“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喪我四海”,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孝平帝時,大漢家業毀壞;王莽篡奪江山,沒有周公、伊尹的忠良,敗壞了天下”。“不夷不惠”意思就是:沒有伯夷“不食周粟”氣節,也沒有像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堅決。司馬孚的遺言總體要表達的是,對司馬炎篡奪大魏江山的不滿,也表達了自己沒能挽救大魏的自責,但是自己做為大魏忠臣的道義,至死不變。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不伊不周”是來自《漢書》裡的典故,全句是“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喪我四海”,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孝平帝時,大漢家業毀壞;王莽篡奪江山,沒有周公、伊尹的忠良,敗壞了天下”。“不夷不惠”意思就是:沒有伯夷“不食周粟”氣節,也沒有像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堅決。司馬孚的遺言總體要表達的是,對司馬炎篡奪大魏江山的不滿,也表達了自己沒能挽救大魏的自責,但是自己做為大魏忠臣的道義,至死不變。從以上的司馬孚的言語、行為看來,司馬孚的確可算是曹魏的忠臣。司馬孚作為司馬家最老資歷的宗室,晉武帝司馬炎在大封諸王的時候,司馬孚被封為“安平王”封邑四萬戶,遠遠超過了“二萬戶為大國”的標準。但是,司馬孚為自稱“魏臣”的言行付出了代價:他死後沒幾年,到了孫子就絕嗣,安平國也被除名——這就是司馬炎對他的不滿,側面證明了司馬孚“自稱大魏忠臣”並不是沽名釣譽的虛偽,而是真心為之。那麼他算司馬家的叛徒嗎?

>司馬孚同樣有功於司馬家

司馬家的篡奪之路上危機重重,內憂外患不少。每當家族遇到存亡危機的時候,都有司馬孚的影子。作為宗族元老,在司馬炎死後,司馬孚發揮了家族“定海神針”的作用。

高平陵政變中,司馬孚與司馬師駐軍司馬門,為政變成功立下大功勞。因為高平陵政變的性質屬於,曹魏功勳集團與曹爽宗室集團的爭權行為,目的是打倒政敵,而不是篡奪皇位,所以司馬孚在其中的行為與忠於大魏並不衝突。只不過,司馬懿父子趁機奪取勝利果實、大權獨攬,走向了篡奪的道路。之後,不願同流合汙的司馬孚開始淡出政治中心。

>《晉書》記載:孚與景帝屯司馬門,以功進爵長社縣侯……宣帝執政,常自退損。後逢廢立之際,未嘗預謀。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主政,內憂外患不少,司馬家面臨的政治形勢非常險惡。公元253年,吳國諸葛恪與魏國司馬昭發生“東興之戰”,司馬昭大敗受到懲處,這次打敗也成為司馬師的政治汙點。諸葛恪趁勝追擊,20萬大軍壓境。公元255年,蜀國姜維北伐,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慘敗,丟盔棄甲、死傷數萬,蜀軍兵圍狄道城。這兩次大戰中,都是司馬孚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統率諸軍反敗為勝。

以上可以看出,雖然在政治上,司馬孚反對以晉代魏,但是在西晉誕生的過程中,司馬孚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炎立國之後對司馬孚的厚待,除了他是宗族元老,更是因為他的功勞卓著。這是不是與前面說過的,司馬孚是曹魏忠臣的說法矛盾了?

他是家族叛徒嗎魏晉司馬家族的另類,司馬孚以曹魏忠臣自居

以上可以看出,雖然在政治上,司馬孚反對以晉代魏,但是在西晉誕生的過程中,司馬孚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炎立國之後對司馬孚的厚待,除了他是宗族元老,更是因為他的功勞卓著。這是不是與前面說過的,司馬孚是曹魏忠臣的說法矛盾了?自古君臣、父子關係,孰先孰後就有爭論,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作為魏臣,司馬孚不願看到魏室傾危;作為司馬子弟,司馬孚不能坐視家族滅門之災而無動於衷。在血腥的權力鬥爭中,他在竭力尋找一種平衡,既能保住魏室江山,又能讓家族免遭屠戮。最終,他無力阻擋西晉的建立。所以在遺言中,他以“不周不伊”譴責司馬炎的篡奪,他也自責“不夷不惠”沒用最激烈的行為去保護魏室。但是,他可以用激烈的行為去對抗嗎?魏國滅國,曹家還可以保全;司馬家倒臺,將是家族的毀滅。況且,他也無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