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跟很多在位時間長的皇帝一樣,英明一世的唐太宗晚年很煩,他幾乎天天睡不著,他對太子李承乾很不滿。李承乾是長孫皇后的長子,李世民只有長孫氏一個皇后,他也沒有打算再立皇后,所以太子只能是這個兒子。

李世民想起兒子剛出生時的樣子,那個時候父親剛建立唐,周圍有很多敵對勢力,李家以及整個國家的前途末卜,小傢伙的出生給東征四討的自己帶來了無限的希望,似乎老天在暗示,唐朝這個新興的政權將會取代老舊的隋朝統一天下。父親也很開心,他特意為小傢伙賜名承乾,承接乾坤,承接大統,想著李唐的江山能夠順利實現改朝換代。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自己對於李承乾也是用心培養,小時候的承乾聰明伶俐,相當的可愛,自己一即位就立他為太子,也算是完成父親的心願。可是這幾年,不知道什麼原因他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恬於武嬉,甚至於說要把大唐的江山送給突厥,他只想在突厥當一名武官,真是孽子,孽子啊。

李承乾是嫡長子,八歲就被立為太子,唐太宗對他十分的寵愛,特意任命了曾經輔助過隋太子楊勇和前李建成的李綱來輔助他,在李承乾十二的時候就讓他旁聽朝政,為將來能夠繼承大統作準備,可謂用心良苦。李綱逝世後,李承乾性格就變了,他變得喜歡裝,特別是在父親面前裝。可是唐太宗非楊堅,很快他就識別了李承乾的小九九。

面對日益驕奢的李承乾,李世民並沒有早早就放棄,他只是覺得李承乾還年輕,完全可以塑造,只需要更多更好的人來教他,唐太宗先後為李承乾請過於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等作為太子的輔官,希望在這些人的輔助下,李承乾能夠變好。但是李承乾冥頑不靈,依然我行我素。最終李世民失去了耐心,在貞觀十年左右,唐太宗把目標轉到了嫡次子李泰。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為了李泰能夠順利接位,唐太宗作了三手準備,第一手是學自己年輕時的樣子,特別允許李泰設立文學館,用來招攬人才,從而使得李泰的身邊聚集了大量有才識之人,就跟當初李世民為秦王時一樣。第二手是在朝廷上時不時向朝臣暗示一下,自己將來可能會廢太子。例如當眾臣反映高官們見親王要下跪不合適,畢竟親王也僅一品之官時,太宗回覆他們,你怎麼知道這些親王將來不會成為太子,如果有一天他們成為了太子,繼承皇位,向未來的皇帝下跪有何不可。廢太子之心顯而易見。第三手因為李泰做了很多逾越親王禮法的事情,像賞賜給李泰的東西越來越多,後來都超過了賜給李承乾的。

唐太宗的幾個措施效果很明顯,李泰在朝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帶來的副作用就是他的那樣肱骨之臣個個反對他這樣做,魏徵、褚遂良就是典型的代表。太宗是個很善於聽規勸的人,經過大臣們多次陳說厲害,最終唐太宗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多次在朝堂上強調不會廢長立幼,甚至說了如果太子死了,也只會立太孫,而不為改立其他皇子。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可惜的是,李承乾可能受到的壓力太大(當了幾十年太子,天天提心吊膽的,生怕自己位子不保,生怕被人殺掉,要我肯定會瘋掉),居然想謀反,關鍵是還被唐太宗知道了。唐太宗自己就是透過政變上臺的,他對於政變有著天然的敏感,最終李承乾太子位被廢。

太子被廢,剩下的李泰和李治就都有機會當太子,李泰比李治大八歲,按道理他的機會要大很多,畢竟國有長君有利於穩定,但是為什麼李治最終上位呢?這裡就得說到唐太宗的小舅子長孔無忌。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按理說他是三兄弟的親舅舅,不應該有親疏之別。但此時的長孫無忌有自己的打算。

長孫無忌作為凌煙閣的首席,此是更是朝廷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想保住自己的權益不受損。李泰在唐太宗的特意安排下,身邊已經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馬,如果李泰登基,長孫無忌雖然是舅舅,卻也是前朝元老,要想繼續保有現在的權益,顯然不太可能。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相反李治這邊,一方面李治性格軟弱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李治原本以為自己跟帝位無緣,所以幾乎沒有自己人,如果李治繼位,到時候自己作為輔政大臣,再加上舅舅的身份,肯定會被李治所倚重,自己現有利益肯定不會丟失,甚至還能增加。

所以長孫無忌全力支援李治,他把李治的懦弱美化成仁孝(連小媽都泡的人,真的談不上孝),不停的在唐太宗面前吹棒。李泰這邊,因為前期唐太宗把他抬得太高,使得他有點自大,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員,以至於除了魏王府的人,幾乎沒有其他人幫他說話,慢慢的唐太宗的天平就傾向了李治。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唐太宗沒有考慮房玄齡的意見,房可是當過幾十年的宰相,他的意見應該比長孫無忌還重要。這裡面其實是有原因的,前面說過李泰有自己的班底,班底裡就有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李承乾被廢以後,李泰謀立太子位也被貶。唐太宗覺得李泰變壞是因為太臣們在使壞,房玄齡自然就在懷疑之列,相反長孫無忌,不管是在李泰的黨爭還是太子的謀反,都沒有他的人參與,所以相比於房,唐太宗更信任長孫無忌。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643年,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同時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蕭瑤為太子太保,李績為太子詹事,李大亮為太子右衛玄,于志寧和馬周為太子左庶子,諸遂良為太子賓客,這些人後來幾乎都是名相。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李治繼位。可笑的是,長孫無忌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半途出了個牛人武則天,659年他被陷害流放,被逼自殺,死後連他的親人也都被流放,家產也被沒收。

讀史明志:有句名言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運氣”,雨絲以前一直把它當成真理,可是在社會上混久了,覺得運氣真的很重要,有時候比努力還重要。像唐高宗李治,他肯定也付出了汗水,至少他沒有給人驕奢的感覺。但是他的登基大部分原因是運氣,可以說他能當太子,完全靠的是長孫無忌的支援。說起努力,他一定比不過李泰,李泰為了討父親開心,不知道付出過多少,他甚至願意放棄兒子的繼承權。說起才能,李治比李泰有多遠差多遠,李泰至少不會像他這樣,和一個女人共享天下。

為什麼軟弱又非嫡長子的他最終能成為太子,只因為這個人支援他!

但是李泰就是差了運氣,沒有像長孫無忌這樣的人支援他,所以最終他失敗了。當然雨絲不是說努力不重要,相反努力很重要,他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當面對機會時,你必須得有應付機會的本領,就跟李治一樣,如果他沒有守住仁慈,本分的底線,不管長孫無忌多麼推薦他,李世民也不會傳位給他。(注:圖片來源於網路,內容為史路雨絲原創,歡迎轉發,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