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叛將投降朝廷後,被皇帝處死,臨死前高呼8個字,產生一六字成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如果周公被謠言中傷的時候去世,王莽還是謙謙君子的時候死亡,誰能知道周公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又有誰知道王莽是野心勃勃的偽君子?

時間是檢驗人心最好的良藥。對於唐朝名將張光晟而言,亦是如此。如果張光晟在涇原兵變前去世,那麼,他在史書上將是有瑕疵的忠臣形象。有瑕疵的忠臣,也是忠臣,正如不完美的英雄終究是英雄。

張光晟者,陝西盩厔(今陝西周至)人,行伍出身,安史之亂爆發,他以一名普通朝廷騎兵的身份參戰。在一次戰役中,大將王思禮的坐騎中箭,陷入危境,張光晟連忙將自己的坐騎讓給王思禮,助王思禮脫險。

叛將投降朝廷後,被皇帝處死,臨死前高呼8個字,產生一六字成語

值得一提的是,張光晟讓坐騎給王思禮時,王思禮甚為感激,忙問張光晟的姓名,但張光晟卻一言不發,默默退出(光晟時在騎卒之中,因下,以馬授思禮。思禮問其姓名,不告而退)。但好在王思禮默默地記住了他的容貌。

戰後,王思禮為報答張光晟,“常使人密求之”,可惜一直無果。王思禮萬萬沒想到,張光晟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部下代州刺史辛雲京麾下當兵。

當時,辛雲京因屢被部下詆譭,王思禮大怒,決定嚴懲辛雲京。辛雲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張光晟不忍見辛雲京被讒言所害,於是主動對辛雲京說:“我以前救過王思禮將軍,之前之所以不說,是不想以舊恩受賞。如今您遇到麻煩,我可以替您在王將軍面前解釋。”

叛將投降朝廷後,被皇帝處死,臨死前高呼8個字,產生一六字成語

辛雲京大喜,連忙派張光晟拜謁王思禮。張光晟甫一見王思禮,還未說話,王思禮便喜出望外地說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嗎?為何現在才來見我(爾豈非吾故人乎?何相見之晚也)!”說罷,不待張光晟給辛雲京解釋,邀請張光晟同榻而坐,並與他結為兄弟。

張光晟趁機向王思禮訴說辛雲京的冤屈。王思禮豈能不給救命恩人面子,忙說:“辛雲京雖然被誹謗,但平時也沒少犯錯,不過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決定不再追究(雲京比涉謗言,過亦不細,今為故人,特舍之矣)。”

其後,王思禮大力向朝廷推薦張光晟,當日便擢光晟為兵馬使,視為心腹,又累奏特進,試太常少卿。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又奏光晟為代州刺史”。

騎兵出身的張光晟就這樣時來運轉,官運鴻通。但王思禮沒有看錯人,張光晟是員不可多得的猛將,此後在邊境屢立戰功,深受唐代宗器重。

叛將投降朝廷後,被皇帝處死,臨死前高呼8個字,產生一六字成語

可是,這位邊境護國的良將並沒有善始善終。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是為涇原兵變。唐德宗離京後,叛軍推立太尉朱泚為帝,張光晟認為唐朝氣數已盡,便投靠了偽帝朱泚。

唐德宗喘過氣來,當即命名將李晟討伐朱泚。朱泚利用叛亂稱帝,不得人心,於唐軍的交戰中連連敗北,李晟大軍迅速逼近長安,形勢驟然逆轉。張光晟見朱泚大勢已去,又暗中派人與李晟聯絡,希望歸降朝廷。

李晟為瓦解朱泚勢力,儘快收復長安,自然沒有拒絕張光晟的投降。於是,張光晟為戴罪立功,主動充當唐軍內應,勸朱泚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泚遠逃後,再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

唐玄宗以後,藩鎮割據,將領叛變是家常便飯,只要投降朝廷往往不予計較,張光晟以為自己也不例外,何況他趕走朱泚也算一件大功。然而,他投降李晟後,李晟對他頗為器重,引起了眾將領的不滿,有的甚至當眾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

叛將投降朝廷後,被皇帝處死,臨死前高呼8個字,產生一六字成語

李晟見狀,只好將張光晟看管,請奏朝廷如何處置(現在看來,李晟厚待張光晟,沒準兒是一個計謀)。唐德宗痛恨張光晟叛變,一紙詔書,下令將張光晟處死。

臨行前,張光晟後悔不迭,高呼八個字: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說,既然事情已經做了開頭,便索性做到底,他很後悔叛變後又投降朝廷。這正是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