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其實怎麼安排,也輪不到廉頗。

更何況,趙國當時沒有這個意識,因為長平之戰的大型“屠殺”戰果,是當時眾人都想不到的。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戰國時代後期,七國的力量大致已經定型,大家都有一種默契,那就是誰能夠忽然一局定乾坤,威壓六國,把周王室名正言順地取代掉,成為新的“天子”,就和當年覆滅商朝一樣。

而這七國裡,最強的就是秦、趙兩國。

秦、趙兩國都毗鄰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在戰鬥意識上十分高強,趙國被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了戰鬥方式,即便發生了趙武靈王被囚禁餓死這樣的事情,趙國的骨子裡依舊強大。

另一個國家秦國就更厲害了,秦國同樣是內部改革變得強大,但是秦國倡導“狼性文化”,以多等級的“軍功”體系來激勵國內的年青男子,另一方面又以“弱民之術”來配合這種文化,所以秦人打起仗來,十分兇狠。

既然趙、秦兩國那麼強,其他的五國自然也要防著他倆了,這裡的區別就是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

這也就造成了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外交文化:遠交近攻。

一般耐不住寂寞的,就是秦趙兩國,他倆閒下來的時候,就會偶爾派兵去攻打別人的領土,按照正常情況來講,沒人扛得住這兩國的出征,畢竟戰國末的四大名將,都是這兩個國家包圓了。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那麼這個時候,外交就重要了。

譬如齊國被打了,秦、趙兩國一個去打,另一個就絕對會去救,最荒唐的是,這種身份還經常互換,秦、趙兩國統治者整得跟精神分裂似的,這種狀態也感染了另外幾國統治者,大家互相攻擊,又互相救援,好不精彩。

這,正是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

要知道,這樣的背景下,是沒有什麼大型的“殲滅戰”發生的,只要開始了僵持,就鐵定有別的國家來救,秦國想滅趙國,這是想得美,趙國反過來也是一樣。

長平之戰前夕,秦國已經開始常規騷擾趙國了,趙國讓防守大師廉頗去抵禦,雖然有著敗退的現象,但那也是被打得措手不及的一些正常反應,漸漸地,廉頗就穩住了,處在一個看似被打,實際上在用“龜殼戰術”消耗秦國的狀態中。

一切都好好的,秦國再過段時間,厭了就會老實回家了。

可就是這個時候,趙國的統治者開始作妖,國君和幾個士大夫紛紛表示,廉頗的作風太丟人了,被人堵著打還不能還手,這樣下去臉都要沒有了,剛好趙國當年有一個把秦國按在地上摩擦的傳奇人物:趙奢。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不過趙奢這個時候已經不在了,還在人世的,就是他的兒子“馬服子”趙括,正是“紙上談兵”那位。

秦國這個時候就抓住了趙國趙孝成王和士大夫們的心理,想找回場子,不想丟人,於是他們將計就計,做好了準備把這個“龜殼”給弄走,秦國人就開始了他們的專屬技能:散播謠言挑撥離間。

在趙國統治者當時收到的訊息是這樣的,譬如什麼秦國人最怕的就是趙奢了,趙奢雖然死了,但他的兒子趙括也飽讀兵書,必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秦國人好怕啊,一旦趙括上來,那麼估計要不戰而退了。

趙國人一聽,喲呵,嚇得不戰而逃,這面子不僅賺回來了,還買一送三啊,於是趙孝成王就是開始腦子發昏,把老將廉頗換了下來,把讀了很多年書,意氣風發,自己也覺得秦國人說得對的趙括換了上來。

一個敢聽,一個敢信,這事情不砸也得砸!

當趙括一上來,秦國立馬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了,其實這個時候,也還沒有達到殲滅戰的地步,趙國或許就是純粹找回場子,而且在此前,趙國還動用了“外交”手段,想透過楚國和魏國一同給秦國施壓。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本來楚、魏兩國也是願意的,或許後來秦國搞出“反間計”,就是為了讓趙國掉以輕心,自覺解散這個聯盟,總而言之,趙國就這樣提前把自己的“援助”給放棄掉了,這一步看似沒有問題,但卻是長平之戰“無助”的一個大根源。

趙括本人很驕傲,說沒點東西吧,那是騙人的,趙括的風格的確和廉頗不同,但趙括最大的缺陷在於“年輕氣盛”,他本人可能不年輕了,可是心裡的銳氣卻讓他多次犯錯,比起白起這樣的人物,趙括在心理上就會輸了一籌。

當趙軍被圍長平之時,趙軍還是有著退路的,本來若是趙括也轉為和廉頗一樣的“龜殼”戰術,白起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可惜,龜縮是不可能一直龜縮的,趙括被啟用,就是為了給趙孝成王“找面子”。

秦國人可是把趙國人的想法吃得透透的,於是讓白起“佯退”。

不管是不是真的,趙括眼裡只有“反敗為勝”、“轉守為攻”的執念,他想著自己帶著四十多萬大軍,再不濟也能打一個大平手,可惜的是,趙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糧草”,秦以“步兵”為主,趙國卻是“騎兵”,這就意味著,趙國的人均消耗,是秦國的三倍。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在佯敗之後,白起派人切斷了趙括的後方,趙括果不其然,沒有派太多的人手守衛糧草,因為太急功近利,把全部力量拿去突圍了,後世還有一個著名的人物也犯了這個錯誤,那就是宋太宗趙光義,而趙光義的失誤,也導致北宋禁軍幾乎全部的淪陷。

當糧草被斷,勝負其實就很明顯了。

趙括終究是經驗不足,長平之戰的失敗,不是衝鋒陷陣上面的劣勢,而是戰略上的失調,趙國屬於“自潰”,而不是被秦軍擊潰。

可還是要說的,即便事到如此,秦國對趙國,也都還不是“殲滅戰”。

另一方面,長平之戰的訊息因為沒多大動靜,沒有說哪一方一天被殺了數萬人,所以趙孝成王他們是不知道具體戰況的,也沒有太上心,至於早就被召回的廉頗,就因為“失信”,手下的門客全都走了。

譬如《史記》裡就寫到: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所以廉頗救不了趙括,這不僅僅是距離難度的問題,要知道,當時的個人的力量並不強大,靠的其實就是“門客”,也就是“幕僚”們的力量,廉頗被趙孝成王“奪權”後,自己也心灰意冷了,門下的人走的走,棄的棄,光是廉頗去救,那也是死路一條。

再回到已經投降了的趙軍這一邊。

之所以說長平之戰一開始不是殲滅戰,後來才演變成了殲滅戰,那就是因為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俘虜。

在趙括親自突圍失敗並且被射死之後,趙國當時的軍隊其實都已經被降了,按道理說,這批人最後無非就是被遣散,不會說有什麼生命威脅,因為這是自古以來的最高準則:不殺俘虜。

可惜的是,白起不是這樣想的,秦國統治者更是,於是乎,秦國統治者在河內郡大力招募男子參戰,他們參戰不是為了上戰場充場面,就是為了加入“坑殺”戰俘的過程之中,說白了,要殺的人太多了,光是白起的部隊殺不過來。

這才有了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的駭人竦聞,趙國統治者知道此事後,還有僅剩二百十四多名士兵回來,立馬嚇得大哭,這可是自古以來除了天災以外人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而且還是“軍隊”。

長平之戰就這樣變成了“殲滅戰”,一時之間,另外五國也方寸大亂,紛紛出謀劃策,有的人還出兵威逼秦國,這才讓秦國停下了一舉殺向趙國都城的舉動,可這一戰,的確讓趙國跌出了最強國之列,處在秦國之下,其他五國之上的層次。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趙國為什麼不派人去救援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廉頗不可能救,眾人也沒想到是這麼一個結果,甚至後世有人說,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人馬,是秦國君主下的命令,白起也只是聽命行事罷了。

這一戰,也是秦國一統天下之前,最為重要的一戰,直接改變了天下的局勢,此時距離始皇帝出世,年月也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