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

詞人李清照對項羽自刎烏江大呼惋惜,為此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自刎烏江,抒寫了一段氣壯山河的故事,至此項羽走上了神壇。除了自刎,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了嗎?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當初的項羽是何等英姿煥發,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曾說過我將取而代之,自此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卻少有敗績,都是以少勝多,而他更是從來沒將劉邦當做一個對手,卻不料會有這種結果。 按照劉邦的性格,項羽一旦逃亡江東,必然會給父老鄉親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開始項羽就是為了江東的百姓才選擇揭竿而起,現在絕對不能再讓百姓們遭殃,想通了這件事後,項羽便沒有選擇度過烏江而是自刎。

如果項羽拋棄隨從,個人逃到江東完全沒有問題。項羽頗自負,他到死也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何會敗了,他根本就沒有再一次東山再起的勇氣。司馬遷寫的《項羽本紀》中開篇就指出了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原文是這樣的:“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氣拔山河,天賦極高,可他極度驕傲,這為後來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我們再來分析分析他為什麼會失敗。

從整個戰爭的程序來看,項羽始終是壓著劉邦在打,戰術和戰役上都佔有優勢。彭城之戰、滎陽之戰都是這樣。但是,項羽的後方總是起火,彭越、英布不停地騷擾楚軍的糧道和都城,逼得項羽不得不回援,到手的勝利果實只好放棄,又得重頭再來。如果項羽手下有一、兩位夠份量的大將,幫他看住老家,或者防住北方的韓信。他就可以安心對付劉邦,一路殺到漢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導致霸王自刎烏江的罪也就出來了,最主要的問題是項羽手下人太弱,一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也沒有。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劉邦的團隊卻人才輩出,不用劉邦動手,就把大部分活給幹了,而且幹得還比劉邦更好。其實,劉邦手下有好多人原來都是項羽帳下的,像韓信、彭越、英布等等,他們棄楚歸漢,為滅楚大業立了大功。而項羽就像企業裡的強勢老闆,比自己次一等的人才看不上、留不住,只好用更次一等的。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的剛愎自用的性格和劉邦的圓融通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不聽別人的話,而且特別愛顯擺。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後,基本不留活口,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他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誰都知道這樣會失去民心,但誰勸他也不聽。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項羽不光對下屬很苛刻,動輒就發怒,而且為人吝嗇,捨不得給立功的將士加官晉爵、賞賜財物。本來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覆玩弄,官印都磨損了,也不捨得頒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財物,堆積如山,也不肯賞賜給士卒。慢慢的,周圍的人都被他傷透了心,離他而去了。 項羽的某些鄉人便認為他殘暴不仁。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老們,曾在楚懷王面前如此抨擊項羽: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長老們的抨擊並不是憑空汙衊,項羽的軍事生涯中,殺過降,也屠過城,鉅鹿之戰,坑殺秦國降軍二十萬;殺入關中後,對咸陽百姓進行無差別屠殺,並放縱士兵,燒殺搶掠。

項羽甚至像暴君一樣,連進言者也殺。 分封諸侯後,有人建議他定都關中,項羽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拒絕。那人一時氣憤,說了句“楚人沐猴而冠”,沒想到項羽竟勃然大怒,下令用最殘酷的刑法將他處死——烹殺。 誠然,項羽對自己的將士很愛護,將士們受傷或生病,他有時竟會流下真誠的淚水,但項羽對他人的殘酷,已足以使他在世人眼中留下殘暴的罵名。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項羽之所以能夠大封諸侯,依靠的並不是什麼貴族身份,更不是什麼人緣,槍桿子裡出政權,他依靠的是他手底下多達40萬的大軍。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這樣一支軍隊,雖然名頭很是響亮。可實際戰力卻摻雜著大量的水分。一方面,鉅鹿之戰剛剛過去沒多久,在大戰中他麾下軍隊的損耗還沒有完全恢復,四十萬人有多少可以一戰尚未可知。

另外,他之所以能夠統帥這樣一支隊伍,依靠的是在鉅鹿之戰前後所打下來的威名。除了楚懷王當時派來救援趙軍的5萬楚人作為嫡系外,都是諸侯國的人馬。更加尷尬的是,就連這5萬嫡系,項羽也是在殺了楚軍統帥宋義後連蒙帶嚇收攏過來的。

雖然諸侯們懾服於項羽在反秦之戰中的赫赫戰功,不敢前來直接要回自己的兵馬,但這種隱患卻一直存在著,稍有不慎這支聯軍就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反秦聯軍的確在很短時間內就被迅速拆分了。無論項羽如何不情願,他的名頭依然只是反秦聯軍的上將軍,當秦朝覆滅後,不僅這些士兵們不再屬於他,就連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將領們也只能迴歸各國。 不過,這支軍隊的存在,也的確給了項羽不少的操作空間。比如他後來大封諸侯時,就給各諸侯國埋下了不少雷。他分封名單中,傳統的諸侯王族一共只有趙歇、魏豹、韓成、田市、田安、田都六人,而絕大部分封王者都是滅秦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功階層,比如劉邦、英布。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這些新勢力的登臺,對於舊有勢力的打擊是巨大的。畢竟地盤是固定的,封的王越多,就意味著原有封地就要被拆得越碎。像齊國和秦國被一分為三,而像楚國更是被一分為四。

那些被打壓的諸侯王族,對項羽的這些舉動是敢怒不敢言。廢話,四十萬大軍這時候還沒有被拆分呢,敢說一個不字那還不是分分鐘被踏平的節奏?

於是,一個令諸侯們感到鬱悶的情況就出現了。這些新晉諸侯大部分都是他們手下的將領,去的時候對著自己表忠心、訴壯志,結果帶著軍隊出征歸來,竟然就成了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新諸侯了。

項羽這種舉動,有點像漢武帝時期“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推恩令。他針對的,就是這些在將來可能阻擋自己稱帝的諸侯們。 總之,原本好好的一盤棋,讓項羽給嚇得走入了死局。所以項羽之所以會慘敗,很大程度上都應該在他自己身上找原因才對。畢竟身為對手,劉邦使用的手段再怎麼下三濫,也算得上是合情合理。

英姿煥發的項羽為什麼會選擇自刎,只是因為劉邦嗎!

若是項羽因此而感憤憤不平,那他就表現得太過於幼稚了。要知道,戰爭向來是殘酷的,對手也向來是無情的。在戰爭中跟對手講道理,反倒容易惹來對方的嘲笑。倒不如儘可能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失敗的原因,最起碼還能贏得個善思己過的好名聲。 這也是項羽最終為何選擇了烏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