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在羅馬最傑出的征服者凱撒征服小島之後,不列顛島上有一位英雄卡拉克塔庫在威爾士邊界發動了長達6年之久的頑強抵抗。公元50年,他最終被新任羅馬將軍奧斯特利打敗,很快為本島上的另一部佈列幹特族的女王引渡給羅馬人。這位戰敗的王子在羅馬營帳前無所畏懼地慷慨陳詞,其中有一句頗具英雄主義色彩:“難道因為羅馬嚮往統治全世界,人們就必須默然歸順嗎?”克勞狄聽完了這番別具一格的乞降之辭,居然釋放了卡拉克塔庫和王族的其他成員。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但是這次征服也引起了一次可怕的激烈反抗,復仇者是向來最強大也最順從的部落,愛西尼國王的寡妻波狄希亞成了龐大軍隊的統帥。有人評價女王說:“波狄希亞粗魯、樸實、誠懇、可怕。她的軍隊招集了四方的佈列吞人,還混雜有像復仇女神那樣穿黑衣的女人,她們披著長髮,手拿火把,周圍站著督伊德教士,雙手伸向蒼天,口裡念著令人膽寒的咒語,女王的軍隊以殘酷野蠻的復仇著稱,以將敵人殺得片甲不留為快事。倫敦遭到了大屠殺,男女老幼無一倖免。雖說這次屠殺很可能是這個小島歷史上最可怕的一頁,但是後代的紳士依然贊同女王,認為“為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而獻身,殺敵和嚴懲本民族中所有同侵略者沆瀣一氣的敗類,是人類的基本權利。”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由此亦可見這個民族對於自由不計代價地追求與嚮往。波狄希亞的結局是服毒而死,而此後的不列顛島上就充斥了沒完沒了的各部落與羅馬軍隊的拉鋸戰。每次戰役之後,羅馬人的領土就深入島內一步,直至最後的時刻,飽嘗苦果的佈列吞人才終於醒悟過來,結成聯盟,從而使羅馬人最後一次面臨難以對付的局勢。公元83年在蒙斯格勞匹斯進行了一場決戰。當土著之中的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殊死戰鬥已經開始的時候,敗局卻已註定,不列顛最後一支抵抗力量滅亡了。徹底征服不列顛的道路已經鋪平,在荒涼的北部和西部,只有山區還是自由的,一批倖存的武士在薄霧濛濛的山林深處自行消亡。不列顛終於成為羅馬帝國的45個省份之一。不幸之中較為幸運的是征服者奉行的羅馬制度有容納異族的特點,它只有階級區分,而無種族、語言或宗教上的歧視。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在羅馬的統治下,小島上的不列顛人度過了300年安靜的生活。總整體上看,這300年都是島上的居民所過的最愜意、最舒適、最文明的時代。新任總督深諳剛柔並用、予奪相濟之道,減輕賦稅,開革貪官,併為首長的子女們提供良好的教育,鼓勵他們學說拉丁文和效仿羅馬人的生活方式。儘管佈列吞人只是刻板地照搬羅馬的一套,但還是較好地形成了法律嚴明、秩序井然、氣象昇平、宅舍溫暖、食物充足這樣的局面。就邊界局勢而言,駐軍也不算多,最著名的防禦工事建於公元2世紀初,為抵禦北方克爾特人南下襲擊,羅馬皇帝哈德良提議並在島的北部最狹窄處修築了一條橫貫東西海岸,全長18公里的城牆,史稱“哈德良長城”,同中國的長城類似,這樣的防禦牆不但顯現出了帝國的強盛闊綽,也反映出它的力量極限。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由於羅馬的統治,不列顛才有倫這座城市,克勞狄的軍事將領、負責部隊後勤的官僚機構以及隨後來到的商人給了倫敦經久不衰的生機。著名的公路網一一羅馬大道隨之建立,貿易發展起來,羅馬人的統治給海島帶來的影響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滲入的。即使羅馬帝國的統治對小島不列顛有一些積極作用,但最後也沒能有好的結局。三世紀末,不列顛的羅馬文化及其面臨的挑戰都達到了頂點,野蠻人開始從歐洲的荒涼地區向西侵犯。元氣大傷的羅馬帝國曾為保護不列顛作過多次努力。儘管佈列吞人不知感恩戴德,而且有時還起來造反,帝國政府還是一再派軍隊前來恢復秩序或驅逐野蠻人。在最後的幾年中,不列顛島上開化地區的保護者相繼下臺,在不列顛人強烈反抗下,羅馬駐軍被迫於407年全部撤離不列顛。410年對於接二連三的告急書,荷諾利皇帝無計可施,只能發出告別不列顛的回信,他說:“羅馬帝國的各個行政區應該設法自衛。”從5世紀末到6世紀初,是英國曆史上的黑暗時期,只有一個叫做吉爾達的僧侶在6世紀中葉所寫的小冊子《關於不列顛的滅亡》給這個蠻族入侵時期勾畫出了一個十分模糊的輪廓。入侵者大部分來自日耳曼人最落後、最原始的部落,主要有朱特人、盎格魯人和微克遜人,其中後兩支在語言及風俗上極其相似。入侵的先鋒是軍人,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氏族和部落,征服過程持續了一個半世紀,建立了肯特、威塞克斯、諾森伯里亞等一些小國。亞瑟大約是6世紀初佈列吞人的一個酋長或國王,傳說中,他因拔出石中劍(此劍深插鐵砧之中,刻有“拔出此劍者為國王”)而贏得威望,在當時內憂外患的不列顛島上,逐漸集中了權力,在抗擊日耳曼人一次又次的入侵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勳。

不列顛不斷反抗羅馬的統治,終被征服,終於形成了英格蘭人!

史書記載亞瑟王參加了11次戰鬥,“第12次發生在巴登山。在這次戰鬥中,他一個人一天就殺死了960人。”而圓桌騎土的傳說亦更賦傳奇性,傳說中的圓桌具有神奇的魔力,只有正直的騎士才能安坐其旁。事實上圓桌邊的座位無尊無卑,以至被現代學者公認為民主制度的端倪。亞瑟王的功績畢竟無法最終改變島國註定要經歷的命運,在他死後,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入侵仍然得以繼續下去。作為入侵者的蠻族曾經非常兇狠地對付當地的佈列吞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蕃籬漸消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英格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