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大多逃不掉如此命運。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有著“千古謀聖”之稱的張良。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最終透過自黑方式才勉強逃過一劫……唯有張良做到了功高蓋主而君不疑,自始至終深受劉邦信賴。

那麼,張良到底為什麼能夠在漢初的血雨腥風中獨善其身呢?真實原因,你真的看懂了嗎?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原因一:

後人總結張良善終的原因,大多將其歸功於他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筆者認為,用“明哲保身”這個詞形容張良是不準確的,因為他急流勇退並非為了自保,而是真正的

“謀國不謀私”。

張良出身於先秦時期的韓國貴族,五代先祖都是韓國國相,後來六國被秦所滅,張良揹負國仇家恨,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說,張良與出身草根的韓信、蕭何等人不同,他追隨劉邦的初衷,並非揚名立萬、封侯拜相,而只是雪恥報仇。所以當秦朝覆滅,天下安定,張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了,從此摒棄人間萬物,專心修道養精。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原因二:

另外,張良讓劉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貪權、不愛財。這一點可以透過張良拒封的例子加以佐證。

劉邦對開國功臣的封賞是分三六九等的,其中食邑最多的是曹參,共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其次是蕭何,共八千戶(後來提升為萬戶侯),至於陳平、夏侯嬰等人,則是五千戶,而且所有人都是指定封地。

但對於張良,劉邦卻令其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這是什麼概念呢?首先從數量上看,三萬戶相當於曹參、蕭何、陳平、夏侯嬰的總和,其次從位置上看,齊國是西漢初年全國最富饒的土地,齊國三萬戶的含金量不亞於其他地方的四萬戶甚至五萬戶。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得到劉邦如此厚封,張良卻不為所動,他堅辭不受,最後只勉強接受了一萬戶食邑,同時請求改封留地,這就是張良被稱為“留侯”的緣由。這個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蘇沛縣,在當時遠不及齊地富庶,張良選此為封邑,表面原因是這裡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真實原因則是這裡地處江南,遠離紛爭。

如此無慾無求的張良,劉邦自然多了幾分信任和喜愛,這也是他能善終的因素之一。

以上兩點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張良沒有謀反之心。但筆者要著重強調的是,劉邦之所以對張良放心,與其說是相信他沒有謀反之心,不如說是斷定他沒有謀反實力。

司馬遷的《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評價張良、蕭何、韓信時如是說:

“夫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帝王才不會跟你賭真心,他們只會在平衡利弊後做出利益最大、風險係數最小的選擇。總的來說,蕭何善終是因為智慧高、價值大,而張良善終是因為境界高、實力弱。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列傳》、《史記·漢高祖本紀》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