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翻開中國的歷史書,幾乎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伴隨著屍山血海,哪怕是被無數史學家所傳唱的太平盛世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海晏河清。肅清外患而後平定內亂,之後再去降服後宮,週而復始絕無例外。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但是在歷史上有四位被眾所周知的四位偉大帝王都曾經指著一個國家要求後代無論如何要將他滅掉,哪怕是被其中一位盯上就足以自豪,何況是四位有作為的帝王,這個真的能算是造化弄人了。而這麼有福氣的國家說起來肯定不陌生,就是高句麗。

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政權還是有所區別的,高句麗是在東北地區由扶余人所建立的政權。本來高句麗並不大,可是自漢末以後,天下大亂,中原混戰,民不聊生。好不容易熬過去三國時期,誰知道西晉皇帝至二世就開始變得智力低下,甚至鬧出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之後更是開始了八王之亂自家人先起了內訌。與此同時讓高句麗鑽了個空子開始偷偷地發展擴張。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直到鴉片戰爭之前,對於王朝的威脅最大的向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往往如煙花一般,雖然絢爛但是難以持久,並且中原王朝往往可以透過經濟手段,限制鹽鐵的出口就足以制裁他們了。可是高句麗與以往的北方政權都不一樣,他們也可以耕種,土地甚至更加肥沃,國家存在了幾百年都沒有發生過稍微大一點的紛爭。因此,隋唐時期中原帝王都視高句麗為心腹大患,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都不約而同的這麼認為。

對高句麗的戰爭最著名的就是隋煬帝的三次討伐高句麗。第一次遠征過於輕敵,以為高句麗與當年的南陳一般,經不住大戰的洗禮,所以還沒準備好,就匆匆忙忙的殺向高句麗,加上隋煬帝不分遠近的調集軍隊,糧草供應也是個大問題。高句麗的以逸待勞,浩浩蕩蕩的三十萬遠征軍最後只剩下三千殘兵敗將,為了彰顯功勳高句麗人還將隋軍的將士們堆砌成京觀。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吸取教訓後的隋煬帝很快再一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就在對高句麗的京城遼東形成了合圍之勢時,突然傳來楊玄感起兵謀反的噩耗,隋煬帝下令緊急撤軍,結果隋軍充分準備的物資堆積如山,為了方便行軍,都棄之而去,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一年後隋煬帝再一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但是畢竟國力有限,被前兩次大戰加上國內的叛亂的消耗,隋朝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最終第三次伐高句麗的戰爭以高句麗稱臣隋煬帝撤兵的結局草草收場。

隋煬帝也因為被三次遠征所拖累,國內怨聲載道,最終導致隋朝迅速的走向滅亡。滅高句麗的任務遺留到了唐高祖唐太宗父子的頭上。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李世民登基以後看完大唐疆域圖之後就跟臣子們說遼東河畔的京觀至今還在那裡那是對我中原王朝的挑釁。

唐太宗的話雖然說的鏗鏘有力但是並沒有毛毛躁躁的就起兵,而是著急自願前往的綠林豪客們,甚至在行軍路上還有人願意不要報酬的加入。

唐太宗的這次遠征大獲全勝,到了深秋時節,唐太宗擔心後勤供應跟不上就從容的下令撤退了,再等到唐太宗想我再次起兵的時候,群臣認為高句麗不能被迅速攻破勞民傷財,沒有必要大舉進攻。

中國兩開國皇帝,兩繼位皇帝,全指著此國無論如何,誓要滅了它!

遺憾的是李世民並沒有完全滅掉高句麗就駕崩了,他的兒子唐高宗繼承了他的意志聯合新羅滅掉了高句麗的盟友百濟,又將前來增援的日本水軍打的七零八落後焚燒日本船隻四百艘。

在大唐的猛烈攻勢下,高句麗最終滅亡。唐軍收復所有高麗城市,經歷了四代帝王后,第五位帝王終於滅了高句麗